回收故事

二级分类:

敦煌“混血儿基因”印证中国古代东西方种族融合

参考消息网12月25日报道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2月23日报道,在研究了丝绸之路上一个重要交汇点发现的遗骸脱氧核糖核酸(DNA)后,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了中国古代多种族人口的基因证据。

科学家利用古基因组方法证实,他们在敦煌市一处古墓研究遗骸时发现了两个东西方混血儿——基因不同群体中的个体产下的后代。

其中一个生活在曹魏王朝的人拥有高达30%的西欧亚基因组成,而另一个生活在唐朝的人拥有高达一半的西欧亚基因成分。

研究结果显示,这两个人的母亲都来自西方。这与学者此前的假设不同。

这意味着,这两个人很可能是当地男性和来自西方的“异国”女性——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被称为“胡姬”——的后代。

上海复旦大学副教授、研究报告的作者文少卿说,根据现有的基因组信息,他们还无法确定“西方”的确切位置。而在现代,西方通常是指欧洲。因此,在这项研究中,他们使用了更广阔的西方范围,主要是指欧亚大陆上的中亚以西地区,而东方是指东亚地区。

如今位于甘肃省西部的敦煌是河西走廊的一部分,而河西走廊是黄河以西一条长约1000公里的狭窄通道。

作为中国西北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曾在几千年里充当东西方交流的交汇点。

河西走廊沿线的跨大洲物质和文化交流拥有众多文献记载,包括东亚的黍类和彩陶、西亚的小麦和大麦、青铜冶金和驯养家畜——但人们对那里的人口动态知之甚少。

中国基因组学领域专家金鑫说:“这是一项填补知识空白的有趣研究。”金鑫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这项研究发表在12月16日出版的同行评议期刊《科学通报》上,是由中国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和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的一项研究。

研究报告称:“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推动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促进了跨国人口流动的增长。”

从研究生时代开始,文少卿一直在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人口的基因历史。2014年前后,他开始在考古学中运用古基因组学,旨在从出土的墓葬遗骸中直接提取DNA信息,以反映人口的基因演化。他及其同事于2018年开始这项研究。

文少卿说:“河西走廊处在当时中国与世界文明交流的前沿,所以很自然地,我希望回答一些科学问题,比如那里是什么时候出现人口混合现象的?”

他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欧亚混血儿“并不令人意外”,因为敦煌是一个国际中心,敦煌石窟壁画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中有西方商人的身影。

而这项研究就是明证。文少卿说,通过研究这两个多种族个体的X染色体,研究团队可以发现他们的母亲来自欧亚大陆的西部,这也表明他们的母亲是“胡姬”。

此外,通过对现代人口的DNA分析,研究小组发现,今天河西走廊的居民一般都有包括西欧亚在内的基因组成,其中祖先基因的构成约占5%至20%。

目前,河西走廊的居民由汉族、东乡族、保安族和维吾尔族等民族组成。

科学家们推测,大规模的人口混合发生在600至1000年前,当时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蒙古帝国的扩张。当时,大量军民从西部迁移到河西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