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与中国合作,欧洲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德国之声”网站11月5日文章,原题:中国成为新的科技强国:欧洲将如何回应? 目前,全球科学研究格局正面临一个转折点: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调查显示,2023年,在与美国同行开展的所有合作中,中国科学家担任主导角色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这是一个历史性数据,彰显中国科学影响力迅猛增长。如今,中国正在关键国际科学事务方面制定研究议程。
反映实际科学实力的并不仅限于诺贝尔奖,或是论文发表数量等传统指标,科学界正在采用其他标准来衡量中国的实力。对近600万篇研究论文的分析显示,在2023年的中美科研人员合作项目中,45%的主导权已掌握在中国科研人员手中。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27-2028年度,中国就将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研究和材料科学等战略领域占据与美国平起平坐的领先地位。
中国对科学领域大举投资,并将科学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中国日益扩大研究开放程度并积极组织国际合作活动。中国还鼓励学生和科学家赴世界各地学习和工作。因此,中国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国际科学合作网络。与此同时,中国也吸引世界各地人才来华并建立全球联系,尤其是在科技行业通过基础设施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国际教育。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的研究看来,中国正在精心开展“科学外交”。
速度、战略投资和国家主导的科研体系是中国优势所在,但国际研究合作正变得愈发艰难。美国和欧洲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近期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动荡对彼此都无益处。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正迅速迎头赶上。如今,中国显然在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美国的步伐依旧稳健,但在全球比较中,即使是最顶尖的欧洲机构也远远落后于中美同行。
中国势不可挡的崛起正改变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秩序:中国正在组织制定部分国际科研议程,而欧洲只能在未来技术的竞赛中越来越落后。对欧洲来说,一种选择是有意识地与中国团队开展合作,至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作者亚历山大·弗罗因德,王会聪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