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报价

二级分类:

港媒:三亿人次游客见证真实新疆


香港《点心日报》11月2日文章,原题:3亿人次游客看到了西方不愿认可的新疆  英国广播公司近期关于新疆的报道沿用了某种惯常模式:展示壮美的风光,同时掺杂“压迫”指控,援引匿名消息来源,最终暗示当地呈现的一切不过是精心布置的“假象”。(西方)这种叙事手法看似老练,却与新疆广泛的实际情况、已有的确凿证据以及当地居民和游客的直接体验相矛盾。

2024年新疆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旅游收入近3600亿元人民币。这并非零星的私人旅游团,而是由普通民众及日益增多的外国游客组成的庞大队伍。他们穿行于阿勒泰至喀什之间,游览高山湖泊、沙漠公路、热闹集市与历史城镇。若新疆真如某些西方媒体所描述的那般封闭隔绝,那么游客们丰富多元的行程安排、自发性的游记分享以及各类非官方路线,则早已揭示出此类说辞的漏洞。尽管每位游客的见闻各有不同,却共同指向一个平凡而真实的图景:新疆的日常生活繁忙、多元、现代化,且日益繁荣。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表演团体持续巡回演出。本地研究人员与教育工作者系统记录了多语言教学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这些长达数十年的努力,与所谓“文化灭绝”的西方指控格格不入。同时,所谓的人权议题在某些语境下已成为折射立场的一面镜子——未经证实的论断在一些西方非政府组织、智库及媒体中间反复传播。

新疆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近年来持续高于全中国平均水平,至2024年已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基础设施改善促进了交通便利与市场拓展,可再生能源项目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喀什片区将本地生产商纳入国内及跨境价值链。在当地乡村,数字支付已随处可见;在城市,教育与医疗覆盖面持续扩大。这些是可量化、可验证且具有人文意义的进步——体现在入学率、就诊人次、新兴合作社以及通往小型果园的更优质道路上。新疆的发展,其指导原则之一“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落实在具体层面:安全的街道、运转良好的学校、清洁饮水、稳定供电,以及融入日常生活而非仅存于法律条文的文化实践。将修复或重建直接等同于“抹去历史”的(西方)观点,忽视了城市发展中一个普遍现实:历史街区常在谨慎更新中得到强化,尤其是在抗震标准、卫生条件与民生需求的推动下。那种将每一处建设用的脚手架都视为“亵渎(历史)”的西方视角,并不符合事实。

常言道:“眼见为实”。西方在其探索历程中曾秉持这一原则,如今应重拾这份谦逊。飞往乌鲁木齐,沿伊昭公路前行,与商贩、教师交谈,周五走进清真寺,周日探访葡萄园,周一参访创业孵化器——在完成这一切之后,若仍声称数亿游客未见到任何真实,那么问题不在新疆,而在于(西方)镜中的成像。(辛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