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报价

二级分类:

美媒:中国假期数据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


美国“清洁技术”网站11月2日文章,原题:国庆节假期迈向电动化:中国假日旅游成为清洁经济的展示窗口  中国国庆节假期历来会出现举国出行的场面,经常被拿来与美国的感恩节作比较。高速公路车流如织,火车站人声鼎沸,整个国家仿佛都在跟随人们归家或出行的脚步进行着有节奏地呼吸。假期也是反映汽油需求的可靠风向标,分析师总是预测这一周的燃油消耗将大幅提升。但今年的情况打破了这个规律:国庆中秋假期期间,汽油需求同比有所下降,而电动汽车或者混合动力汽车出行的次数大幅增加。中国高速公路日均流量超6200万辆,新能源汽车出行量占其中大约1/5,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日均充电量同比增长超45%。这是一个在文化与基础设施层面富有意义的时刻,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的能源转型能以多快的速度从政策文件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在过去1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国庆节假期的交通状况折射出日益扩大的中产阶层享受着出行便利。私家车、长途客车与短途航班将一个正迅速城市化的经济体的各个节点连接了起来。然而,2025年的数据则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在服务区,充电桩发出的嗡鸣声取代了加油泵的轰鸣声。那些曾对驾驶电动汽车进行跨省旅游犹豫不决的家庭,如今已毫无顾虑地踏上旅程。

这并非偶然出现的“年度异象”。过去10年,车辆电动化及高铁运力均已发展到足以改变国家假日能源消费结构的程度。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拥有逾180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同比增长54.5%。汽油消耗量正在下降。铁路相关数据强化了这一趋势。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达4.8万公里。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最繁忙的日子里,铁路单日发送旅客超过2000万人次。这种依靠电力而非石油驱动的运输方式既改变了国家物流格局,也改变了碳排放计算结果。

国庆节假期如今已成为衡量能源转型成效的“国家成绩单”,能够实时展现技术、基础设施与公众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

中国国庆节假期的出行模式始终反映着国家的优先事项。过去,它考验高速公路和机场的承载能力。现在,它检验着充电桩、变电站及管理电力流动的数据平台的能力。2025年的数据表明,中国的能源转型已经进入公众习惯的领域。这个国家持续时间最长的假期之一,已悄然成为衡量其电气化进程最可靠的标尺。(作者迈克尔·巴纳德,裴茗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