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报价

二级分类:

巴媒:中国“海绵城市”理念,巴基斯坦可学习三个经验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9月28日文章,原题:吸收雨水、调动意志、改造城市  在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的时代,中国的“海绵城市”理念既是富有诗意的隐喻,也是务实的解决方案。由中国建筑学家俞孔坚提出的这一理念看似简单: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吸水性,但背后隐藏着一种变革性的愿景——它重新构想了城市环境与水、自然及人类之间的互动方式。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风暴愈发猛烈,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混凝土排水道、涵洞和防洪墙已被证明存在不足,且往往适得其反。海绵城市提供了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替代方案:一系列基于自然的低技术干预措施,能在雨水降落的地方对其进行留存、净化和再利用。

中国自201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海绵城市建设,确定了数十个试点城市,这凸显了该举措的规模和雄心。武汉、深圳和厦门等城市已实施绿色廊道、蓄水池和透水街道等项目,以管理雨水并提高宜居性。这些努力不仅仅关乎基础设施,更在于重新思考城市的“新陈代谢”。海绵城市还通过打造绿色公共空间来促进社会凝聚力,这些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和参与管理的场所。

巴基斯坦的城市中心正在快速扩张,季风模式也愈发不稳定,导致国家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海绵城市为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个兼具可扩展性和文化适应性的气候适应蓝图。但要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学习三个关键经验。

第一,实现规划的民主化。必须赋予省市政府设计符合当地情境的解决方案的权力。当地社区,尤其是妇女和青年,应参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共同创建,从屋顶花园到雨水收集系统皆是如此。

第二,投资绿色公平。海绵型基础设施绝不能仅限于精英聚居区,城市周边地区和易受洪水侵袭的地区必须得到优先考虑。

第三,通过透明度建立公信。与任何气候干预措施一样,成功的关键在于可信度。透明的预算编制、参与式监测以及可见的效益,如减少洪水和改善空气质量,能够将公众的怀疑转化为管理责任。

巴基斯坦的城市未来不能仅靠混凝土来构建。虽然海绵城市并非万能之计,但它是一种范式转变。它让我们重新构想人类与水、土地和治理之间的关系。政策制定者必须致力于系统性变革,规划者必须接纳复杂性和共同创造的理念,民众也必须认识到自己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更是韧性的管理者。海绵城市不仅仅是一种模式,它更是一份关于气候适应、公平和城市更新的宣言。 

问题不再是海绵城市是否有效——它们确实有效,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承担它所要求的责任,因为归根结底它将由我们政治的“多孔性”、规划的“渗透性”以及公众意愿所塑造。行动的时刻就是现在,而且需要我们携手行动。(作者苏丹·M·哈利,王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