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媒:西方宜居城市排名,暴露对华偏见
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9月27日文章,原题:中国宜居城市 副题:没一个中国城市出现在全球最宜居城市年度榜单上。这是出于无知,还是(西方)反华偏见使然? 人们希望在一座宜居城市中找到什么?今年,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将墨尔本排在全球宜居城市第四位(哥本哈根位居榜首)。英国杂志《Monocle》的生活质量调查将巴黎列为排名第一的全球10大宜居城市。美国咨询公司美世的生活质量调查对苏黎世青睐有加。
这三项调查均未将任何中国内地城市列入(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单。而在我看来,上海、北京、广州、成都以及中国的许多其他城市都更有资格被纳入考虑范围。上述3家西方机构可能由于无知忽视中国,但更可能是反华偏见。我能给出的忠告是建议他们亲自前往中国一探究竟,而非一味相信在(西方)主流媒体上读到的内容。
中国的城市化是最伟大、成功的社会转变之一。新中国成立时90%人口生活在农村。75年后,中国城镇化率高达67%。大量中国家庭从乡村搬进高层住宅楼,却没出现许多西方城市存在的问题。
以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为例,尽管当地夏季高温,但通过包括大规模绿化等具有创新意义的城市规划,如今炎热不再是让居民担心的主要问题。洪水也曾是武汉面临的问题,但武汉采取了“海绵城市”措施,不仅降温,还为市民提供众多公园和休闲空间。
北京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我热爱北京的历史古迹和居民区,赞叹北京的高效地铁系统。这座城市绝对安全,即使晚上也是如此。这里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位居世界顶尖高校行类。一流的艺术家、演出团体和展览为北京绘就充满活力的文化盛景。
上海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之一。一些澳大利亚人在那里幸福定居。上海注重保护文化、建筑遗产,拥有快速公交系统。该市消耗的许多能源来自风电和太阳能。公园和开放空间比比皆是。暖心的是,同在中国其他城市一样,外国人在这里受到人们的微笑欢迎和问候。
中国体制稳定,犯罪率低,传统遗产备受珍视,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做的贡献超出许多国家;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技术先进,教育水平高居世界前列,拥有良好的公共医疗,还欢迎外国人前来旅游、生活和工作。事实就是如此。那么,西方有关宜居城市的调查到底为何未将中国城市纳入其中?(作者梅卓琳是悉尼大学客座教授、澳驻华大使馆首任文化参赞,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