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提前规划,美国被动反应”
新加坡亚洲新闻台网站9月28日文章,原题:中国提前规划,美国被动反应 当前,中国领导人正全力完善第十五个五年规划。与此同时,美国总统仅签署寥寥数项法案。对比鲜明:中国有着战略规划流程,美国既无规划也无战略。
规划是中国的立国支柱。首个五年计划于1953年开始实施。此后的规划日益完善,筹备过程也越发精细。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遵循中国共产党指导并吸纳国务院各部委专业意见,还广泛征询外部学者及行业领袖的建议。
中国规划的孕育期充分。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随着中国开启改革并开放经济,规划过程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聚焦于促进增长与繁荣。第九个五年计划掀起国企改革浪潮。第十一和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为中国消费主导的经济再平衡战略奠定基础。
相比之下,美国厌恶计划。稀缺资源配置依赖市场“无形之手”,而非政府目标与指导。理论上,财政政策制定者可对美国经济进行引导与干预。但随着美国政治极化加剧,该机制已几乎失灵。过去30年间,美国围绕开支削减、医疗改革及修边境墙的党派之争,引发一系列停摆。如今,围绕“大而美法案”的争议,又掀起新一轮争斗。
在中国,产业政策是长期目标设定的自然延伸,近期涵盖了“中国制造”计划、“互联网+”行动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以及“人工智能+”计划等。
相比之下,美国产业政策是被动反应式的。美国政府以交易驱动的产业政策模式,引发诸多质疑。其做法更具直接干预企业决策的特征,而缺乏战略性考虑。美国的交易式模式不仅缺乏总体战略,实施还受限于经济——国内储蓄不足、联邦预算赤字日益沉重。
依赖产业政策的国家也远不止中美。但包括日本早期产业政策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举措,都无法与中国的战略性、总体性的模式相提并论。中国的模式堪称独树一帜。(作者是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高级研究员,曾任摩根士丹利亚洲区主席,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