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报价

二级分类:

港媒:欧洲年轻人赴华寻找自己的未来


香港《南华早报》9月15日文章,原题:为何尽管存在一些障碍,欧洲年轻人依然能在中国找到自己的未来  欧洲人正谨慎地重新燃起对在中国寻求机会的兴趣。对许多渴望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机遇的欧洲人来说,中国在技术、创新等领域仍展现出巨大潜力。斯德哥尔摩大学欧洲知识产权法硕士研究生西蒙·沃尔德说:“这不仅关乎职业发展,还关乎成为这个快速变化体系的一部分。”他认为,在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发展的中国工作,“要比留在一切已成定局、体制僵化的欧盟地区有趣得多”。

沃尔德说不同年龄层的人对中国也存在看法差异,“和我交谈过的年轻人都对在中国工作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他们看到深圳的崛起、上海的基础设施以及整个中国的发展速度,充满好奇。而一些年长者则往往警告不要去中国,提到污染、贫穷和发展滞后等,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当我向他们展示现代中国的真实面貌时,他们感到震惊”。沃尔德认为中文是未来的语言,尤其在中国日益成为贸易、技术和商业领域的关键参与者之际,“因为我专攻欧洲知识产权法,能把这种专业知识与中文相结合,将有助于加强欧盟与中国在该领域的交流合作”。

自1975年建交以来,中国与欧盟关系经历了显著变化,双边年贸易额增长超过300%。但近年来,这一强劲的经济伙伴关系因政治紧张、贸易不平衡和价值观差异而面临挑战。今年,北京承诺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与欧盟合作。这一努力不仅涵盖汽车、机械制造、能源、化工和航空航天等传统领域,还扩展至数字技术、绿色能源、生物制药、人工智能和量子技术等新兴行业。

许多欧洲人对这些机会感到兴奋。法国人阿兰·萨斯在加拿大创立了一家人工智能公司,对中国市场抱有坚定热情。被问及是否愿意来华生活并搭乘科技浪潮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百分之一千愿意。”得益于国家多年来对研发的大力支持和强大的制造业生态系统,中国在技术与创新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已成为人工智能、机器人、量子计算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全球强国。

为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并强化创新生态系统,中国推出一系列新举措,为科技领域专业人才提供更便利的入境条件。北京上个月宣布推出针对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的K字签证,自10月1日起施行。持K字签证人员可在华从事教育、科研、文化交流、创业或商业活动。

爱尔兰人肖恩认为,K字签证的理念很好,与中国的整体人才吸引战略高度契合,该计划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具体实施和操作细节。肖恩表示非常愿意在华工作,尤其是在充满活力且生活品质较高的上海,“在我所处的生物制药行业,中国当前的创新成果惊人,有点像人工智能领域那样日新月异,尽管知名度还不太高。而且我喜欢中国人,这里还有美食和美景”。

中国欧盟商会人力资源工作组负责人伊奥娜·克拉夫特对K字签证表示欢迎,并表示在教育背景、工作经验要求及年龄限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明确细节,“原则上,吸引外国人才并简化入境流程总是向前迈进的一步”。     

已在上海生活22年的克拉夫特表示,如今许多公司减少在中国的外籍员工招聘,因为本土人才已能够胜任关键岗位。上海太德维服商务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合伙人、美国公民卡梅隆·约翰逊也表示,中国本土人才在许多方面已迎头赶上,“由于本土人才的能力差距大幅缩小,企业实际上可以用一名外籍员工的薪水雇用两到三名经验丰富的中国员工。”与此同时,他也强调中国仍为外籍人士提供大量职业机会,因为中国在许多领域仍是全球技术、制造、供应链整合和研发的中心,“若你从事电动汽车、半导体、稀土或生物技术行业,中国要么是领军者要么排名第二。你必须来这里。如果不在这里,企业可能难以成功。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很多方面依然充满活力。当然挑战也不少,但中国政府仍在大力支持当前和未来各类产业的发展”。(作者蔡雪君等,辛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