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专家:如何更好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冲击?
俄罗斯《侧面》周刊网站8月27日发表题为《人工智能与习得智能:人工智能如何冲击教育领域及应对之道》的文章,作者是俄罗斯高等经济大学世界政治与经济系主任阿纳斯塔西娅·利哈乔娃。内容编译如下:
在人工智能(AI)迅速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关于它究竟将带来更多机遇还是威胁的辩论日益激烈。我们重新面临认知过程与认识边界的思辨。所有这些话题在教育领域有机地交织在一起。
人工智能已经取得的成就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但似乎未来几十年的竞争力将取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向人工智能本身询问它如何影响教育系统,它会迅速给出若干论点组成的答案。
概括而言,人工智能会让教师摆脱日常琐事,提高教学效率,轻松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过程,为教学添加必要的趣味性。人工智能已经能很好地解读人类语言、发挥聊天机器人功能、处理文件和演示文稿。只要准确地提出需求,人工智能就会变成超级方便的搜索引擎。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普及的弊端也已经显露出来。学生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所有作业交给人工智能(或生成式模型),教师们则不得不花费时间检查作业中是否存在滥用人工智能的情况。换言之,一些人完全偏离了学习的本分,将摘要记录的能力——即实时分析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视为应用程序的任务。
教育系统正在从过去寻找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初步答案包括:恢复口试和纸笔考试,减少书面作业的权重,增加口头答辩的权重,禁止在课堂上使用任何电子和智能设备。
然而,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引发的讨论范围远远更广,这并非偶然。有人认为,新技术加深了劳动力市场与教育系统之间的鸿沟。从长远来看,这可能将固化人工智能掌控者与不靠人工智能连基本工作都完成不了的人之间的不平等。
雇主们正在迅速用人工智能取代不是特别灵光的天然智能,目的是削减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适应人口老龄化和减少。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因懒惰而委托给人工智能的所有任务,早被他们未来的雇主交给了人工智能。在这种情况下,年轻(乃至不那么年轻的)专业人士还能提供什么比人工智能更大的价值?教育系统反应迟钝,结构性失业激增——即大量拥有无用技能的劳动力涌入市场,是完全可能发生的现实前景。
要避免陷入这种境地,就必须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学会在非常规情境中为人工智能正确设定任务,并挑选出它提供的最佳方案。要能发现人工智能的错误并驱使其工作(人工智能模型已经学会说谎和偷懒以节省能量)。但是!只有善于用传统方式思考和工作,即“不依赖电子设备”时,这一切才能真正提升你创造成功职业生涯的机会。也就是说,要想用好人工智能,先要磨练你自己的能力。
为了培养此类专业人才,教育系统需跨越三大关口。
一是筛选知识。过去的教育大纲中哪些内容要保留?保留多少?一天的课时不会增加,如果想教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就必须牺牲其他东西。当然,不同领域的答案也不同。恐怕没人愿意找一位没有人工智能提示就记不清肝脏位置的外科医生。但外交官是否需要记住所有重要历史事件的准确日期,工程师是否需要背熟材料强度表,这些都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二是平衡知识与技能。最重要的技能已被反复提及: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正确提问能力、观察力、学习能力、沟通与人际交往能力。这些技能与其说是天赋,不如说是专业和文化积累的产物。它们需要通过重复练习、头脑风暴、寻找错误、坚持己见、参与团队项目等训练来习得。
三是发展人的本质。对教育系统来说,这无疑是最困难的。因为几个世纪以来,这个体系一直专注于掌握和积累关于世界的知识。人的本质不仅是人工智能可以快速学会模仿和识别的感情,还有设定崇高目标并为此收集必要工具的能力。
试图预测人工智能将取代哪些具体职业和岗位以及何时发生,是一件有吸引力但徒劳的事情。插画师和线性程序员可能成为生成式模型的首批牺牲品。但一个主要趋势正在显现:高级“手工”劳动、面对面能力和文化经验变得越来越珍贵。
这个进程很可能也会波及教育领域:一边是数字化成分增多的普通教育,另一边是更宝贵的面对面教学。后者注重师生对话、学生间的互动,以及不靠面对面交流就无法获得的整套社交技能。
考虑到对地球上80亿人口来说,老师和教授的数量显然不够多,人工智能确实为数以亿计的孩子们提供了发展机遇。然而,对那些致力于引领进步的国家而言,如前所述,如果教育系统的革新跟不上,那么人工智能将带来结构性失业和不平等固化的风险。
但教育不仅限于中小学和高校。孩子最初的启蒙并非来自学校老师,而是来自父母。成年人即便获得了所有文凭和证书,仍需坚持自我教育。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也可以成为得力助手,但前提是搞清楚需要何种帮助。
应该更多关注学龄前和小学儿童的全面发展,这是思维的“肌肉框架”形成的阶段。正如体育训练教人正确的运动技巧一样,我们也要教中小学生掌握运用人工智能的正确方法——用它来丰富学习过程,而非取代学习过程。
至于那些已经告别学生时代的人,则应坚持“大脑健身”,无论是沉浸于艺术、学习新语言、掌握职业技能,还是定期给生活增添一些新鲜事物。大脑不能感到无聊,否则极易“钝化”。(编译/贺颖骏)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