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尽管受到美国攻击,中国贸易仍蓬勃发展
英国《经济学人》9月9日文章,原题:尽管受到美国攻击,中国贸易仍保持繁荣态势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协定针对被怀疑从中国转运的商品,还向欧盟施压。美国贸易议程大多缺乏明确目标,而试图孤立中国是其中唯一具有连贯性的部分。与此同时,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并积极拓展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包括欧盟、印度、马来西亚等。
这些在实践中意味着什么?在所谓“解放日”几个月后,贸易数据提供了一些线索。过去3个月,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4。8月份,美国在中国出口中所占份额从15%降至10%。但华盛顿更大的野心——削弱中国的贸易体系——却未能如愿。中国的整体出口实际上有所攀升,新兴市场弥补了对美出口的下降。6月至8月,中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对非洲出口激增1/3,对东盟出口增长1/5,对欧洲出口增长了近1/10。一年前,欧盟和美国在进口中国商品方面所占份额相当;如今,欧洲的份额比美国高出60%以上。
美国以外的世界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旺盛。这种情况在全球南方地区尤为明显,这得益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打下的坚实基础。自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该倡议的推进速度进一步加快。格里菲斯亚洲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的进展,新签合同和投资总额超过120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的建设合同集中在非洲,金额是去年同期的5倍。
这些项目正在积极推动贸易发展。过去3个月,中国对尼日利亚的出口同比增长近一半,主要得益于对中国出资建设的铁路和发电设施的需求。埃及也在利用相关贷款。此外,中国在其他方面的融资工作也取得进展:肯尼亚计划将以美元计价的中国贷款转换为人民币;埃及、尼日利亚和南非则已签署货币互换协议。
与此同时,中国正巩固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6月至8月,中国对泰国和越南的出口同比增长1/4。增幅最大的是电子产品和机械产品,对这两类产品的出口均增长40%以上。这一现象可能部分源于企业为应对新关税而进行的“提前布局”,但更深层次的结构调整也在发生。中国正将生产环节转移至东盟国家,以满足区域原产地规则的要求。这不仅有助于减少转运行为,还进一步巩固了中企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美国政府应意识到,“壁垒”很少是自信的象征。如今,美国正在修筑自己的“围墙”。(辛斌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