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媒:中国守护世界反法西斯历史记忆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9月1日刊登题为《“里斯本丸”号:中国欲重温被遗忘的二战悲剧》的文章,作者是娅拉·维达尔。文章编译如下:
在中国努力重温二战中那些鲜为人知的事件之际,关于“里斯本丸”号货轮的历史重回公众视野。
二战爆发前,这艘货轮原本在海上承担商业航运任务,但在战争期间被日本海军征用。1942年,它载着约1800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行至浙江舟山群岛海域时,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击中。当时该船未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标识。
遭到攻击后,“里斯本丸”号开始缓慢沉没。当船上的战俘试图逃生时,许多人遭到日本守卫的枪击,还有一些人溺水身亡或被鲨鱼吞噬。最终,800多名战俘不幸丧生。
要是没有附近岛屿上中国渔民的救援,伤亡可能会更加惨重。当时,渔民们看到很多人在海中挣扎求生,便驾着小船驶入该水域,成功救出300多名幸存者。部分幸存者被安置在当地民居或寺庙中,得到了救助。
中国渔民的勇敢举动作为当地的民间记忆流传下来。但在中国境外,它却长期鲜为人知。
战后,“里斯本丸”号船长经田茂因战争罪行受审,并因下令将战俘锁在底舱且未提供救生衣,被判处7年监禁。
西方世界基本上已将这场悲剧遗忘。直到近些年,随着中国着力重拾关于这场战争的记忆,该事件才再次受到关注。中国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相关活动得以举行。舟山还建设了一座关于该事件的纪念馆。
这一历史事件也在影视领域受到关注。2024年,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上映,其中收录了幸存者及其后代的口述证词。2025年,电影《东极岛》上映,展现了当地渔民的救援行动。
对中国而言,重拾关于“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记忆不仅意味着铭记历史,更在于弘扬中国人民在战火中展现出的团结精神。
在西方,像“里斯本丸”号这样的事件已被边缘化。而在中国,它成为抵抗精神、团结精神与历史正义的象征。有媒体在报道中强调,讲述像“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这样的故事,是展示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所作贡献、弘扬各国人民团结精神的努力之一。
“里斯本丸”号事件提醒世人,战争不仅留下深刻印记,也留下了许多曾长期被遗忘的英雄事迹。通过重温这一历史事件,中国努力成为反法西斯记忆的守护者,在构建更公平国际秩序的过程中发出积极声音,在全球竞争格局下让自身历史叙事拥有政治及象征层面的分量。(编译/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