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载潮起鹏城 外媒聚焦深圳经济特区风华新章
“如果想知道我们尤其是我们的孩子不久将如何生活,什么技术将塑造他们和世界,就必须去深圳看一看。”1965年出生在德国西南部萨尔兰州的弗兰克·泽林,在他撰写的《深圳:中国式未来》一书中如是说。
泽林以前对中国了解不多。起初,他只是与朋友一起来度假,结果被中国深深迷住了。在这位德国人看来,深圳是世界上最有趣的城市之一。他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世界历史上没有一座城市,仅用40年的时间,就从3万人发展到2500万人,进而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城市之一。”
事实上,不止弗兰克·泽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被深圳的创新精神所吸引。不久前,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之际,“蝶变: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国际影像展”就再度引发国际社会对深圳创新精神的关注,外界尝试从深圳45年的变迁中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路径。
路径演进:从“小渔村”到“中国硅谷”
在影像展所展出的深圳发展历程及境外媒体对深圳45年来的报道中,“变”似乎是不变的主题。从封闭的小渔村,到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发展速度之快令世界瞩目。而在描述深圳45年变迁时,境外媒体普遍感叹深圳成为“中国硅谷”和“经济中心”的奇迹。
美联社表示,深圳曾经只是一些紧邻香港的小渔村,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由制造业推动的经济奇迹的中心。日本《每日新闻》也刊文称:“1980年,深圳成立了中国的首个经济特区,作为代表中国的‘世界工厂’,深圳取得了飞速发展。近年来,通过研发尖端技术实现飞跃的新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这座城市诞生,深圳也由此被称为‘中国硅谷’。”
图为2025年4月拍摄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新华社记者梁旭 摄
在外界看来,深圳发展奇迹的背后,正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动力。
“在中国或亚洲其他地方,你找不到太多像深圳这样真正拥抱创新的城市。”美国企业家拉杰·奥斯瓦尔在接受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采访时说。几年前,他代表一位客户前往深圳。最终,来自美国硅谷——加州的他留了下来,并在深圳创办了自己的科技公司。拉杰·奥斯瓦尔认为,自己从加利福尼亚州迁往深圳的经历可以与他父亲在上世纪70年代作出离开印度、前往美国求学和发展事业的决定相提并论。
西班牙《日报》网站称,深圳作为“中国硅谷”,处于全球工厂的中心地位并非巧合。境外媒体认为,能够吸引像拉杰·奥斯瓦尔这样的人才及创业者,是重要因素之一。香港《南华早报》注意到,截至2025年5月11日,深圳机场口岸免签入境外籍人员超15.2万人次,同比增长160.3%。在开放姿态下,《印度教徒报》网站认为,“深圳这座城市再次成为中国新一轮工业化进程的标杆”。
2024年11月27日,科研人员在位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调试实验设备。新华社记者梁旭 摄
世界报业辛迪加网站分析:“深圳还有一项关键优势:大量制造商拥有制造原型产品的资源和能力——这对于测试新想法或新发明的可行性至关重要。”
境外媒体普遍认为,这些保持深圳创新活力的关键要素,让这座城市锻造出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引擎,最终实现了从“小渔村”到“中国硅谷”的发展路径演进。
模式蝶变:从经济飞跃到城市智慧
45年来,深圳在创新驱动下的经济发展成就,一直是境外媒体关注的热门话题。西班牙《起义报》网站称:“新的全球秩序将中国定位为世界大国。中国的社会和经济目标对新技术的开发有一种特别的执着。这一点在年轻的城市深圳身上也有体现。”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深圳经济发展创新呈现出鲜明的“科技驱动、市场主导、制度突破”特征,形成了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香港《南华早报》介绍,深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万多家。2024年,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3%。这家媒体认为:“深圳肩负创新重任,以帮助中国实现在战略行业的技术突破,并推动整个国家向价值链上游移动。”
在创新驱动下,深圳的经济总量从1980年的2.7亿元GDP,到2024年的3.68万亿元,实现了过万倍增长。境外媒体观察到,2024年以来,深圳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传统产业协同发展,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重点集群、重点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实现了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之变。
以经济发展模式的演进为动力,深圳在城市治理领域也实现了模式蝶变。
德国《商报》网站曾描绘这样一幅场景:“深圳是一座未来之城:不停穿梭在市中心的蓝白色出租车几乎都由电力驱动。自动环卫机器人在街道上行驶,左转或右转时,它们会友好地发出预告——行人对此赞赏有加。”
2022年8月1日,在深圳前海,小马智行自动驾驶汽车在道路上行驶。当日,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新华社记者梁旭 摄
“当我亲眼看着无人机降落,然后输取餐码拿到外卖,无需与任何人接触,这种感觉令人难忘。我当时真的感觉自己生活在2040年。”西班牙《先锋报》网站记者亚历杭德罗·佩雷斯感叹道。
2023年11月24日,一架送餐无人机穿行在深圳市后海片区的楼宇之间。新华社记者毛思倩 摄
如今,作为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标杆,深圳通过技术创新与治理模式革新,构建了“可感知、会思考、能进化”的城市生命体。深圳以BIM/CIM技术为核心,建成覆盖全市域的统一时空信息平台,实现“基础设施成网络,公共建筑成片区”的立体化管理。此外,深圳还完成了5G独立组网,构建“通算+超算+智算”三位一体算力体系。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援引专家的观点评价称,凭借政府的高度支持与开放态度,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强力支撑,深圳已成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军者。
理念跃迁:从绿色发展到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理念之变,同样是45年来境外媒体观察深圳的重要视角。美国《福克斯》杂志网站援引一家跨国科创企业亚太区战略经理的话说,深圳的发展是“我见过的全球最为重大的变革之一”。西班牙《起义报》网站认为,从深圳,可以看到中国人如何梦想未来。
在境外媒体的观察中,高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深圳创新驱动的一项重要成果。法新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描绘:“一个阴雨的下午,在中国南部科技城市深圳,一些公交车在静静地运送着乘客,没有二氧化碳排放也没有尾气排出。”这家法国媒体称,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在性能一样的情况下,一辆电动公交车整个生命周期可以比燃油车减少52%的碳排放。
2025年6月,穿过新崛起的深圳新地标——亚洲第一等高双子塔,深圳湾尽收眼前。薛云麾 摄
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网站在谈及深圳创新绿色发展理念时评价道:“深圳在实现高水平的城市化、现代化、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推进了环境保护。通过明智和一流的工业设计、重视环保的政治和经济治理,深圳展示了如何建设‘可持续城市’。”
不止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境外媒体看来,深圳45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湿地之城 王少斌 摄
通过深化综合改革试点,实现科研经费“预算+负面清单”管理等制度创新;通过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推动粤港澳深度合作,拓展国际化城市建设;通过改革人才与教育体系,实现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硬科技人才;发挥大湾区引擎作用,通过区域协同带动全国发展……深圳走过的45年,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蜕变史,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浓缩版。境外媒体认为,深圳用45年的时间证明了中国发展道路的正确性,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经验。
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网站在题为《深圳,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缩影》的文章中感慨道:“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推动实现现代化、经济发展和进步的缩影。深圳是中国在全球化下不断发展的完美典范。”“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深圳作为其缩影,激励并促进着发展中国家追求国家繁荣、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毋庸置疑,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道路对发展中国家是一种鼓舞和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