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报价

二级分类:

孟加拉国媒体:印度与中国握手,势在必行


孟加拉国《新时代报》8月11日文章,原题:印度与中国的握手 国际政治中,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如今,利益迫使印度作出数十年来最重大的选择:认同北京的经济和战略主导地位,并与日益敌对的华盛顿保持距离。2024年底开始的谨慎战略调整如今已演变为现实。

印度多年来在外交上走钢丝,与华盛顿保持友好关系的同时与北京维持不太稳定的和平。这种平衡被特朗普政府治下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打破。曾经谨慎的对美合作关系如今显得像是种负担。对新德里而言信息再明确不过:抗拒(美国)将受到惩罚,忠诚也得不到回报。这并非贸易政策,而是经济胁迫。印度领导人明白,关税可随时提高,而供应链重建需要数年。美国不再是曾经被吹捧的可靠战略伙伴。一个在培养对美关系上投入了几十年的国家,突然发现自己的待遇与美国的对手没什么不同。

冷战结束后,新德里与华盛顿关系日益密切,双方都担忧中国崛起。印度后来禁止300多个中国应用程序,限制中企投资并放缓跨境交流。但历史表明敌意并非不可改变。2024年10月中印领导人会晤标志着关系缓和的开启。这并非情感拥抱,而是出于对风险的审慎评估。中国掌控着全球约60%的电子制造产业,这一现实令想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印度无法忽视。印企因印方实施限制措施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承受了约150亿美元的损失。新德里完全将北京排除在经济之外,无异于经济自杀。

美国不仅未能保护印度免受伤害,反而成为伤害的源头。关税、制裁威胁等已粉碎了印度对伙伴关系的幻想。新德里意识到:华盛顿不会将印度视为不可或缺的伙伴,而是将其作为与中国地缘政治竞争中的另一枚棋子。这让新德里面临两难抉择——继续紧跟日益反复无常的盟友,还是调整对华关系、转向虽仍具对抗性但更可预测的伙伴。地缘政治中,可预测性不容小觑。北京对印度的行为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这对印度的规划者来说很重要。

印度的战略调整还受到历史记忆的影响。相关教训是明确的:美国的支持可能会在它的全球优先事项发生变化时消失。今天,这种怀疑再次浮现,因为美国外交政策似乎越来越受短期政治表演驱动。诚然,印中关系仍存在深刻的不对称性。中国经济规模是印度的五倍多,军事技术也更为先进。双方因边界问题产生相互猜疑。但对新德里而言,希望以一种能为本土制造业增强实力、确保能源供应并拓展经济伙伴关系的方式管理关系。实际操作中,象征性姿态已取代对抗。重新开放朝圣路线、恢复文化交流、抑制军事紧张,都是朝着共存方向迈出的步伐。这意味着在不直接挑战战略雄心的前提下,印度悄然与中国的经济议程保持一致。

对印度而言,转向中国并非意识形态宣言。这是对全球棋局中生存依赖灵活性的认知。在亚洲的新大博弈中,印中握手并非实力均衡国家之间的举动,而是势在必行。(作者MA·侯赛因,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