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报价

二级分类:

美媒:人工智能让人类更聪明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7月13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马克斯·特格马克2017年出版的《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曾被《纽约时报》评为畅销书。他在该书中主张,在改变我们的未来方面,人工智能具备超越所有其他技术的潜力。

在聊天生成预训练转换器(ChatGPT)将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和机遇变成企业和社会的核心议题前5年,特格马克就已提出如今所有人都在问的问题:

我们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职业建议?机器最终会在完成所有任务时超越人类,在就业市场甚至所有领域都取代人类吗?如何让人工智能系统更为稳健?是否该担忧会爆发一场致命性自动武器的军备竞赛?人工智能是会让生命空前繁荣,还是会带给我们难以驾驭的力量?

《福布斯》的专栏文章曾多次援引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思想。

《这一生存威胁呼唤哲学家而非人工智能专家》一文曾提及他1954年的预言:若不能更好地把握他所说的“技术本质”,我们将失去与现实和自我的联系。而最近的文章《从生存威胁到希望,一位哲学家的人工智能指南》介绍了他的以下观点:技术的本质就是,让人类产生自己处于掌控地位的幻觉。

尽管海德格尔常被批评对20世纪的技术发展过度悲观,但他对前现代技术和现代技术所做的区分,以及有关现代技术将演变为数字技术的预言,其实为讨论当今的人工智能带来的风险和机遇提供了建设性的乐观视角。

海德格尔认为,人与技术的关系构成我们存在和行为的基础,以至于我们几乎无法对其提出质疑。但唯有对人与技术的关系加以质疑,我们才能作为人类存在并发展。纵观历史,我们人类越来越难以反思技术对人类思维、行为及互动方式的影响,同时日益臣服于有关速度、效率和生产力的理念。

但早在1954年海德格尔就指出,数字技术的出现预示着转机——它将促使人类重新审视那些被长期忽视的问题。

尽管人工智能对科学、教育及个人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却少有人追问这些讨论为何及如何产生。是什么让人工智能促使我们反思人类与技术的关系?为何科技企业要投入时间和金钱来研究人工智能如何影响批判性思维?相较于以往仅被哲学家和拥有远见的技术界人士质疑的技术,人工智能有何特殊之处能引发全民质疑?

海德格尔在分析技术本质时指出:“人类越接近危险,救渡之力便会越发强大,我们便越会提出质疑。”这表明,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质疑不仅预示着存在风险(如某些人工智能专家警告其构成攸关生存的威胁),更昭示着有望重拾人类天性。

我们开始质疑千年来未曾被质疑的问题,这不仅揭示了人工智能的一些重要方面,更让我们了解了我们自身的一些重要方面。从石斧到发动机,再到社交媒体,技术本质让我们将周围环境视为可设计和掌控的对象。但人工智能截然不同:人工智能不会让我们认为自己是主宰。相反,人工智能是人类历史上首项明确表明人类并非主宰的技术。

人工智能提醒我们:不仅我们外部的自然界存在局限,我们内在的天性同样存在局限。它提醒我们,在时空中我们存在局限。我们天性的局限不仅是物理性的,更是认知性和社会性的。

人工智能让我们直面自己的无知,促使我们自问当我们不处于主宰地位时我们是谁,我们想做什么:是坚持创新,还是通过约束我们自己来重获掌控权?还是最终承认我们从未也永不可能完全掌控一切?因为人类本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超然其外。

如同伊甸园中的蛇,人工智能让人类做出选择:要么忽视自己的无知、假装无所不知,要么带着“可能永远找不到答案”的觉悟生存。我们能做的只有一直探寻。

几个世纪来,我们深信能用技术加速自然进程。现在,技术正利用我们来加速人类自身的进程。

人工智能带来的尚被忽视的好处是,告诉我们重点不在于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获取更多知识,或者人工智能是否会让我们更具批判性思维,而在于它迫使我们作为人类直面自己的无知和局限——就像伊甸园里的那条蛇,人工智能促使我们追问我们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人工智能让我们直面自己的无知,借此推动我们深入理解自我,以及我们与技术、与外部自然界、与内在天性的关系。让我们追问那些有关“我们是谁?”“为何在此?”“做什么才正确?”的哲学问题。(编译/林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