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斯·卡利南:主持大英博物馆史上最大规模改革
西班牙《国家报》网站近日刊登题为《尼古拉斯·卡利南:大英博物馆馆长》的文章,作者是丹尼尔·加西亚·洛佩斯。全文摘编如下:
48岁的尼古拉斯·卡利南出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他在接受采访时身着一套精致的灰色西装,手里端着一个印有罗塞塔石碑碑文的杯子。一年前他被任命为大英博物馆馆长。这里的馆藏文物是最具争议的——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大理石雕塑、尼日利亚的贝宁青铜器以及埃及的罗塞塔石碑,这些都引发了关于大英博物馆作为殖民暴力产物的激烈争论。
卡利南在文化界并非无名之辈。他曾任职于伦敦的泰特美术馆,以及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从美国返回英国后,在执掌英国国家肖像馆的8年中,他领导了一项价值4100万英镑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国家肖像馆的外观,还使这家博物馆成为当代叙事中一家具有重要地位的博物馆。学生时代的卡利南曾在国家肖像馆的访客服务台工作,如今他运用自己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再加上与英国青年艺术家之间的友谊,将打破纯西方视角的艺术家和展览策划引入到国家肖像馆的陈列中,同时也打破了学究式的枯燥乏味。这名年轻的馆长设法说服了学术界观众,同时也吸引了普通游客。学识渊博,反对传统的文化高低论,在筹措资金方面展现出的果断坚决——这些都是卡利南身上不容被忽视的长处。
等待卡利南完成的任务有很多。大英博物馆正面临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这是一个价值10亿英镑的总体规划,将持续10年,目的是确保博物馆“作为最全面的博物馆,也能为所有人提供服务”。这无疑是个充满挑战的任务。高尚的原则、令人眩晕的规模以及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仿佛这就是为卡利南量身打造的任务。
卡利南认为:“我们每天面对的是200万年的人类历史,这正是我们馆藏品所覆盖的时间跨度。我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公立国家博物馆,很快就要迎来第275个周年纪念,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以‘永恒’为出发点。”
去年上任伊始,卡利南花了6周参观博物馆每个部门,并与每名员工交谈。“你可以阅读很多东西,但关键是要倾听。我的同事们在各自领域都很有建树。”
卡利南正着手开展的大规模改革计划遭到一些人的质疑,这些人认为这样的改革并无必要。但卡利南认为“绝对必要,除非你希望有一天博物馆的天花板塌下来”。
现在的大英博物馆面临的不仅是漏水问题。“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希望改变馆藏陈列方式,并逐步、自上而下地改造整个博物馆。从迎宾展馆开始,我们要拆除入口处的白色帐篷,然后将着手改造西翼,那里也是建筑结构受损最严重的地方。”卡利南说。
保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也是卡利南关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他颇有感触。“我来自工人阶级家庭,靠社会救济长大。我家收入低于贫困线,经济上相当困难,但我的父母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们对书籍、音乐和世界都充满好奇。他们让我接触到各种思想、艺术和文化。所以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的童年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十分美好,只是没有钱而已。”
至于他如何走进文化领域,他认为对他这样的家庭而言,困难是实实在在的。“我在大学时有奖学金,当我搬到伦敦时,还申请了学生贷款,每年3000英镑。其余上学需要的费用是我通过每周工作六天,甚至七天挣来的。当时有很多人劝我不要从事艺术,说那没有前途,但我不管。”
卡利南并不认为阶级鸿沟是个问题。“我的父母都是英国人,我出生在美国,4岁时回到英国,但我的口音仍有点奇怪,有点像苏格兰口音。英国是世界上阶级意识最强的国家,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说话的方式判断他来自哪里,有多少钱。但他们无法明确把我归类。这很幸运,但我并不在意。阶级不应被用来定义任何人。我也不认为出身工人阶级就应该自卑,或者觉得有些事情不适合他们做,这很荒谬。”(编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