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报价

二级分类:

朝九晚五之外,新加坡年轻人热衷做“副业”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7月7日刊登题为《朝九晚五之外:为什么副业正在成为更多全职人员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报道,记者为莎伦·萨利姆。全文摘编如下:

寻求个人成就感

当26岁的乔伊·陈(音)女士看到许多宠物主人在旅行或工作时很难找到人照顾宠物时,她开始提供相关上门服务。

她会去宠物主人的家中喂养宠物、打扫卫生,必要时给宠物喂药。她还提供遛狗服务:当主人太忙而无法自己遛狗时,她会接手。

在假日等旺季,陈女士有时每天要去五六个客户家中服务,同时还要兼顾作为心灵咖啡馆业务发展经理的全职工作。

要做到这一点,她必须确保上门照顾宠物的日程严格安排在工作时间以外或周末。她说:“这可能会让人筋疲力尽,但我能做到,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自己在做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一个副业;这是我的个人使命。”动物爱好者陈女士说。

越来越多的全职工作者——尤其是千禧一代和Z世代——从事副业不仅是为了增加收入,也是为了寻求个人成就感,陈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人们曾经对从事副业不以为然,但这种做法正越来越多地得到重新定义,被赋予更多积极意义,如辛勤努力、多职工作或拥有“斜杠职业”或“组合型职业”。

根据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2025年的一份报告,新加坡各代受访者中有33%表示,他们现在于主业之外从事额外工作。

“对于新加坡的Z世代来说,副业往往源于对创造性成就、个人品牌或收入多样化的渴望。人们现在对开拓职业习以为常,社交媒体无疑在此发挥了作用。”ACCA新加坡地区经理梁俊然表示。

副业技能回馈本职

虽然有些人认为做副业只是“三分钟热度”,但更多人则一心想将其做大做强。

拓威程(音)和乔纳森·陈(音)还在读大学时就开始创建Acuppa,这是一个新加坡家庭作坊式餐饮店的在线目录。

他们在把这些小店与附近居民联系起来的过程中找到满足感。

今年28岁的拓先生和27岁的陈先生现在分别从事营销和技术方面的全职工作,但他们经常在工作之余抽空访问被列入Acuppa目录的140家小店中的一些,为它们拍摄宣传视频,并就如何改进该平台进行头脑风暴。

拓先生表示,据他观察,平台上的大多数家庭作坊式小店都是由有全职工作的人经营的,主要在周末或工作日晚上运营。

“豆腐豆腐”咖啡店和“如家时光”餐饮店就是两个例子。

34岁的特里斯·苏(音)女士是“豆腐豆腐”咖啡店的老板。自今年3月起,她一直在自己位于勿洛的家中销售时髦的抹茶拿铁,销量从一个周末15杯左右增长到现在的60多杯。

作为一名市场营销专业人士,她将自己的生意作为一种“低调”的周末副业,并将其与全职工作“完全分开”,以避免利益冲突。

对于“如家时光”餐饮店要求匿名的老板LX女士来说,她在榜鹅开设家庭咖啡馆的灵感来自一次曼谷之行,当时她和丈夫偶然发现一家气氛温馨、音乐动人的小酒吧。

这对夫妇在开业前尝试了不同的咖啡豆和冲泡方法。LX女士说:“我花了大约一年尝试不同的品牌和配比,直到找到一种感觉恰到好处的配方。”

35岁的LX女士在科技行业工作,她说很感激雇主一直支持自己的小生意。

多名专家表示,雇主通常不会对在工作中达到预期、同时从事副业的员工有意见。然而,雇主的容忍度会因员工的工作年限、行业类型和工作性质而有所不同。

会计和企业服务提供商“铃声”公司的联合创始人杰弗里·李(音)说,他欣赏那些从副业中发展技能并将其有效应用于工作的员工。例如,一名助理会计师帮助他的公司建立了一个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他说:“我们有一些经营自己或家族电商生意的会计师,他们带来了超越日常职责的新鲜视角和实用技能。这些能力往往很难从传统的会计岗位上凭空建立起来。”

从事人力资源咨询的恩普利菲公司创始人朱丽叶·陈(音)指出,还有一些雇主投资员工的副业,成为他们的股东。(编译/胡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