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报价

二级分类:

日媒:中国悄然打造技术驱动的福利社会


日本《日经亚洲评论》7月2日文章,原题:中国正悄然打造由技术驱动的福利社会  中国政府近期发布两份重要政策文件,标志着中国提供社会福利的方式发生一种悄无声息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中国国务院6月3日对外公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旨在“打破数据壁垒”“破除数据孤岛”。新华社6月9日报道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扩大优质数字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与西式福利模式保持距离。官方曾告诫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那中国计划如何在不大幅增加支出的同时扩大社会福利?答案在于越来越依靠数据和算法。

许多人仍认为人工智能(AI)仅被用于工厂车间、面部识别、简化海关流程、协助医疗诊断等。不过,一种更加悄无声息且更不引人注意的应用正在中国付诸实践:由技术驱动的“福利主义”。这种应用模式利用中国在数字治理方面的现有优势。过去十年来,中国积累大量的政务数据。如今,中国正赋予这些数据互操作性和实用性。

不妨想象这样一个系统,不仅可实时发现突然遭受收入锐减冲击的家庭,还能识别正在学校举步维艰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或面临孤独无助窘境的老人。该系统会自动触发为他们提供支持的机制,既不需要冗长的书面文件,也不会受制于官僚主义束缚。这就是技术驱动的福利主义的前景:不是要花更多钱,而是要更聪明地花钱。这也是中国最近发布的《政务数据共享条例》的重要意义。

一些地方已在试水。在甘肃和贵州,通过利用住房、医疗和就业登记等数据,有关数字平台正识别需要帮助的居民并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在重庆,基于AI的立体防贫监测体系已发现因病返贫的低收入家庭,促使有关部门及时提供援助。这些试点仍局限于当地项目,但其中趋势显而易见:中国的福利治理正与AI分析相融合。

当然不乏风险:算法或产生偏差,数据隐私仍引发争议……但并非仅有中国面对这些挑战。而中国的独特之处在于推广此类举措的规模和速度,以及“少投入多产出”的政治激励因素。此类“精准福利”不会取代传统福利政策,但可以成为后者的补充。若实施得当,中国的社会援助活动将变得更具适应性、响应性和成本效益。

外部观察者可能忽视中国在扩大社会福利方面正发生的这种转变。中国并未大张旗鼓地推出巨额财政支出计划,但治理方式在发生更深层次变化。中国并未打造西方意义上的福利国家,但正另辟蹊径,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更低调且更依托于算法的福利体系。(作者David Tingxuan Zhang,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