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记者讲述在华工作体验:“我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5月5日文章刊登题为《在中国工作是怎样的体验》的文章,文章作者为拉斐尔·恩里克·泽尔贝托。文章编译如下:
“五一”劳动节假期是中国较长的假期,仅次于国庆节假期和春节假期。这充分说明了这个国家对劳动的重视。
但是,在外国人的印象中,中国在劳动问题上的形象存在争议:有些人把中国与浪漫化的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有些人则认为存在工作时间过长等现象。到底谁是对的呢?
首先,由于多种因素,中国人与工作的关系与巴西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其中一个因素是,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除了“屈辱百年”之外,中国的经济一直是自主发展的,服务于国家利益。巴西则不同,其经济基础今天仍然被外国利益牵着鼻子走。
仅此一点就对工作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巴西的殖民历史遗留下了“只想摘果却不愿种树”的观念。直到今天,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仍不少见。
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不同地区之间的商业往来为标志的文明,这种往来促进了交流和情感联系的加强,塑造了团结的民族性格,人民与自己的土地和文化紧密相连。
简言之,中国人纪律严明,注重生活实际,苦难的历史教会了他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
为了满足创造就业、增加人民收入和更新技术的实际需要,中国进行了经济改革并向外国投资开放。
在那段时期,相比技术更先进、劳动力更专业的巴西,中国工厂的条件确实较差。但创造就业以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才是那一时期的当务之急。从这个角度看,改革开放切实改善了中国劳动者的生活。
在解决了最紧迫的问题后,中国大力投资教育,培养高技能、高收入的劳动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结果是,20年前为外国品牌代工的中国企业,如今凭借自己的品牌和技术在国际市场上纵横驰骋。
如今外界(尤其是海外社交平台上)对中国的许多批评,仍基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状况。来到中国后,我走访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从偏远地区的矿山和农场到大城市的现代化工厂。
我在走访过程中注意到,中国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物联网和5G互联网的工业应用也非常先进。许多以前让工人面临风险的工作现在都由机器完成。
我还看过女工手工缝制衣服,参观过卡车和家用电器的装配线,在煤矿看过工人们操作设备。这些场所的劳动条件都符合标准。
中国限制在高温天气下作业。出现极端天气时,户外工作必须暂停(一些必要服务除外)。
再说说我的工作环境:办公楼提供三餐。工作区设有咖啡角和小花园。这样的工作条件非常优越,无可抱怨。工作单位经常组织文体活动。午休时有免费语言课、电影放映等。我经常参加为外籍员工提供的中文课程。
到中国生活和工作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经历。我感谢这个国家给予我宝贵的经验和机会。(编译/田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