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报价

二级分类:

“时间病”如何影响人类?

参考消息网7月17日报道 西班牙《世界报》网站6月17日刊登题为《“时间病”如何影响并奴役人类:我们的生活违背生物学原理》的文章,作者是拉克尔·因塞蒂斯,内容编译如下:

你的朋友正在一家不知名的餐馆里喝着五颜六色的鸡尾酒,吃着令人垂涎欲滴的炸肉丸。你之所以知道,是因为你刚刚在社交软件上看到她发布的一张照片。你点击了餐馆链接,预订了位子。就在1分钟前,你甚至都没考虑过去那个地方。更重要的是,你知道那杯看上去具有放射性的鸡尾酒都有什么成分吗?你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炸肉丸的?

尽情享受生活、收集各种体验并与全世界分享,这已经成为2024年的“麻醉剂”。这是一种多巴胺针剂,能对日常生活中的焦虑起到安慰剂的作用。心理学家帕特丽夏·德拉富恩特认为,做完一件事后又接着做另一件事的长期忙碌状态是一种新的消费主义模式,“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认识:我们陷入了‘拥有模式’和‘行动模式’。所有东西被创造出来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停不下来的渴望,关键是要有能力摆脱‘仓鼠轮’的束缚”。

这种对挤时间的病态痴迷和对休息片刻都感到内疚的倾向有一个名字:时间病。随着夏季的来临,这种折磨也在加剧。人们需要充分利用假期。这意味着,对许多人来说,假期远非享受,而是折磨。

改变生活方式

社会与文化人类学家玛丽亚·何塞·加里多认为,这种疯狂的生活节奏正在导致各种疾病出现,比如压力和慢性焦虑,这些疾病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也成为普遍现象。快餐、闪电式恋爱、快时尚等众多快速消费模式直接影响人的自信,因为对挫折感的承受能力低会损害人际关系。当人们更多地关注眼前需求和短期欲望、而非根据环境产生的需求时,谁是第一个受害者?是同理心。而第二个受害者就是耐心。

神经心理学家比阿特丽斯·冈萨雷斯指出,大脑中的某些区域会在我们产生即时需求时被激活,而其他一些区域则会在我们追求长期目标时被激活。“过去我们写一封信,四五天都收不到回信。但现在,我们会不断刷新电子邮箱或即时聊天软件,因为我们需要确认自己被认可。我们需要感到被渴望。这样一来,‘我现在就要’的大脑结构就会被激活。”

西班牙消费心理学家帕科·洛伦特和社交媒体专家纳乔·昌博都认为,紧迫性、即时性和稀缺性这三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制约着我们的习惯和行为。以度假预订网站为例,你肯定收到过这样的提示信息:你和上百人正在浏览同一地区的酒店信息,客房数量非常有限。昌博说:“有一种偏见驱使我们快速点击。尽管也许那并不是我们需要的,但如果我们认真考虑后才下决心,可能就会错过最后期限。”

“要么现在做,要么永远不做”的逻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永远不会完全满足。我们已经对行动-反应机制习以为常。例如,我们会在线上购买东西,然后就把它忘了,因为知道第二天它就会被送到家门口。而如果遇到不得不排队、需要等一会才能买到想要东西的情况,我们就会产生难以理解的焦虑感。专家们认为,疲惫、不确定性、缺乏个人和职业规划、空闲时间少等因素都导致我们的感觉与需求完全脱节。我们的欲望越来越未经过深思熟虑,越来越短期化。浮躁赢得了这场比赛。

放弃长远目标

加里多指出,“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生物学原理完全背道而驰”。资本主义是否利用了人类的弱点?加里多认为,“有一整套的产业和经济体系在支撑这种模式。显然,创造出情感缺失的人可以让其变成完美的消费者”。因为不安全感的存在,需求也变得越来越旺盛。拒绝焦虑一代更容易进行强迫性购买。炫耀有助于填补空虚,但效果不是永久性的。

洛伦特指出,“消费者要么受需求驱使,要么受欲望驱使”。于是,人们产生了不断体验新事物的愿望,或者说人们生活在过山车般的情绪中。

德拉富恩特提醒称,围绕长远目标进行规划是让我们区别于动物的一个特征。放弃长远目标是否是人类的一种退化?加里多认为,“我们生活在一种试图控制一切的文化中,而与生物学有关的东西恰恰都是无法控制的。生命过程无法用时钟或日历来控制”。

匆忙社交消费

专家们还发现,最近几代人之间的差异很大。洛伦特说:“当我们的祖父母对某件事物作出承诺时,几乎是终生承诺。他们在结婚时为自己的房子添置家具,而这些家具将伴随他们一生。他们买的陶器可以用一辈子,只要不破损。他们买的汽车能开20年……在整个社会层面上,大家都是这样考虑问题的。”但是,现在当我们享受汽车租赁或婚纱租赁等服务时,“我们作为消费者的能力得到了强化,因为我们感到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我们决定不对任何产品作出长期承诺”。换句话说,我们花钱就能拥有,想用就用,不占用空间。

社会推着我们过上一种疯狂的生活,匆忙社交和消费。当一切都让我们获得满足感时,我们是否还有可能摆脱短期主义的“仓鼠轮”?

在这样的情绪中,我们是否还有可能许下未来五年的愿望呢?德拉富恩特认为,有可能,但方式不同。“你不能再希望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或高薪,因为那是少数人可以实现的愿望。但是,你可以渴望个人获得发展、渴望成长、渴望找到生活目标,从而赋予生活意义。从长远看,你可以把精力用于更有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艺术、社会活动、做志愿者……总之,让自己从过度生产驱动的欲望中解脱出来,享受生命旅程。”(编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