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笔记

二级分类:

中国发展战略从规模扩张迈向优势锻造


 世界经济论坛网站10月30日发表题为《中国“十五五”规划标志着战略调整新阶段的到来》的文章。作者为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政府关系主管郭君佩。全文编译如下:

中国正迈入全新发展篇章。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近期在北京落幕,政策制定者已勾勒出国家下一阶段发展规划的框架。

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不是以往发展模式的简单延续,而是针对当下远比五年前更具不确定性的世界重新调整后的战略布局。

五年规划的表述往往会提供一些早期信号,以反映中国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若仔细审视关键议题的措辞与排序便会发现,字面上的政策连续性之下,实则隐藏着发展重点的显著转变。

这些转变具有全球性影响,涉及跨境技术生态系统、供应链设计及资本流动等多个领域。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间节点意义重大。当前中国正同时应对三大挑战,而“十五五”规划的发展愿景正是在此时形成的。

首先,全球波动性显著上升。官方将当前环境描述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其次,中国国内增长模式正在转变。受人口结构变化、房地产行业调整及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下降等因素影响,亟须新的增长动力以维持发展势头。

第三,科技正在成为竞争的主要战场。这一态势要求中国推进创新自立自强与产业韧性建设。

在此背景下,2026-2030年的“十五五”规划的目标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更在于重塑增长根基。

与以往规划类似,“十五五”规划仍提及诸多核心议题,如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及改善民生。

但这些议题的排序、基调及组合方式,与“十四五”规划相比已发生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在主要目标中新型工业化位居首位。现代化经济体系被置于优先位置。

创新需转化为实际价值。“十四五”规划时期的重点是实现“突破”,新规划则将重心转向成果转化、应用落地与生态构建。

如今经济安全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十五五”规划虽继续强调对外开放,但视角更具战略性。它不再单纯关注贸易和投资的数量,而是强调巩固高水平对外开放。

国内需求的优先级上升。消费不再只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十五五”规划将以家庭为核心的政策与增长韧性挂钩。就业、教育及社会保障体系等议题不再是单纯的“民生”问题,而是关乎生产力与信心的问题。

区域发展治理更加有针对性。“十五五”规划的表述显示,下一阶段将侧重于“超级”区域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

综合来看,这些调整反映了更深层次的转变:中国的发展战略正从规模扩张转向优势锻造。

这些优先级调整将影响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对外互动方式。

技术生态系统:前沿研发能力与产业规模优势将使中国有信心在人工智能应用、绿色技术、航天相关产业等领域发挥引领作用,这既会带来新的竞争,也会创造新的合作机会。

贸易与供应链:合作将更具针对性,围绕可信赖的网络和共同的利益而建立。

资本与投资:高质量发展更青睐与产业精细化相关的先进制造业及服务业,从而可能重塑外来资金的关注方向。

国内国际增长动态:随着国内市场与中等收入群体成为核心,面向全球消费者的企业将更多关注国内市场以保持竞争力。

世界各国政府与企业需适应的不仅是中国的经济增速,还有其增长模式的转变。

尽管“十五五”规划最终方案需到2026年才会正式通过,但当前释放的信号至关重要。

这些信号表明,中国正通过提升经济质量、强化创新与现实世界转型之间的关联,为应对长期复杂局面做好准备。

这一时期的重点与其说是让车子加速奔驰,不如说是对车子本身重新优化设计。高质量发展不再被视为一种愿景,而是势在必行:在人口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保障增长,应对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

“十五五”规划的目标是在未来竞争更激烈、更依赖科技的全球格局中,帮助中国获得韧性和领导力。

理解这一转向至关重要,因为接下来几年中国所做的选择将塑造未来数十年的全球产业发展路径、投资流向与创新网络。(编译/朱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