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笔记

二级分类:

新媒:“十五五”规划锚定自立自强新航道


 新加坡“思想中国”网站10月24日发表题为《中国“十五五”规划与耐力的艺术》的文章,作者为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文章编译如下:

在中国政治日程的稳定节奏中,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对于那些习惯于西方政策变动奇观的观察家来说,这次全会提醒人们,北京更倾向于可预见的延续性。

“高质量发展”理念仍然是指导方针,其重点不是粗放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一个精细化发展轨迹,包括可持续、创新和韧性。

这一愿景的核心是“新质生产力”,它体现了北京通过尖端技术进步超越传统工业模式的雄心。新质生产力涵盖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和下一代制造业,它是对人类创造力所下的大胆赌注,这种创造力也因为有了国家的引导而放大。

与这种内部驱动力相辅相成的是“双循环”战略,它把国内需求定位为主要引擎,同时把国际贸易作为重要的、但经过精心校准的加速器。

想象一下,一个经济体不再过度依赖外国对其产品的需求,而是依靠强大的内部循环得以强化:城市消费者抢购国产电子产品,乡村振兴推动本地服务,电商平台把所有这些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不是孤立主义,而是战略自主。

四中全会对“双循环”的肯定,凸显北京有意抵御地缘政治逆风。然而,“双”至关重要:中国不打算放弃出口实力。上海和深圳的港口将继续发出满载半导体和机械设备的船只,利用人民币的稳定和“一带一路”走廊确保非洲、拉丁美洲等国际市场。

实际上,这意味着制定兼顾内外循环的政策。一方面,通过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或绿色城市升级来促进家庭消费;另一方面,又要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这是一种平衡之举,既承认过度依赖西方的脆弱性,又不关闭大门。

对于西方决策者和投资者来说,四中全会发出的信号是一种安慰:在不确定性中保持稳定。既没有刺激泡沫的不稳定放水,也没有颠覆竞争环境的放任不管。

面对波涛汹涌的国际变局,“十五五”规划描绘了一条独立的发展路径。在这条路径上,自立自强并非出于对抗,而是一种必然。

中国模式之所以能持续,是因为它实现了目标:让数亿人脱贫,主导供应链,坚定投射影响力。随着四中全会闭幕,真实的故事将在实验室和集装箱码头展开,在那里,明天的生产力正在成形。(编译/赵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