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借“诺奖热”促进科研人才培养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8日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8日宣布,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本京都大学特聘教授北川进等三位科学家。这是今年继大阪大学特聘教授坂口志文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后,又一位日本科学家获奖。在化学奖方面,这是继2019年旭化成名誉研究员吉野彰之后的第9位日本获奖者。日本出生的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含外籍者)至此增至27人。
《日本经济新闻》10月9日报道说,日本今年已有两人获得诺贝尔奖,科学界为此沸腾。在长久以来对日本科研能力下降的批评声中,今年的诺奖热再次唤起人们的期待。
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位高级官员表示:“这将激励有志于科研的年轻人。政府必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确保下一代也能取得类似的成就。”然而理工科人才培养的滞后也令人们产生了危机感。
截至2024年,日本已有8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81年,福井谦一凭借其“电子轨道”理论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日本人。在与诺奖暌违近20年后,白川英树于2000年因发现“导电聚合物”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进入21世纪后,日本获奖者更是源源不断。
岛津制作所的工程师田中耕一于2002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这位没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上班族研究员”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曾引发热议。
经合组织2025年9月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3年日本博士毕业生中有35%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领域。这一比例低于该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43%),在38个国家中排名第32位。
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学生在大学入学时选择理工科专业的比例较低。此外,更多学生倾向于只读到硕士而不是继续攻读博士。也有人指出,大学在院系设置上对于人文社会学科的偏爱也是原因之一,这一点在私立大学表现得尤为明显。
文部科学省设立了一项3000亿日元(约合19.6亿美元)的基金,用于培养数字化和脱碳等新兴领域的人才。该基金旨在通过向拓展理工科领域的公立和私立大学提供慷慨的补贴,鼓励本科课程结构调整。迄今为止,共有约250所大学通过三次公开申请入选。
政府将采取相关支持措施,力争到2032年左右,将理工科毕业生占比提升至50%。
6日晚间,坂口教授向发来贺电的文部科学大臣阿部俊子强调,国家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愈发不足。阿部大臣对此表示,将努力确保充足的资金支持年轻科研人员。
企业的用人思路正在发生变化,对高度专业化的博士生的需求日益增长。除了营造吸引国内外优秀科研人才的环境外,日本还需要建立一套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另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9日报道,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北川进于8日晚间接受日本经济新闻社采访。在日本科研实力被指下滑的背景下,北川认为“日本仍有众多潜在的诺贝尔奖候选人”。不过,北川指出,为了提升日本的科研实力,有必要努力完善制度和创造环境,确保年轻科研人员有时间潜心进行研究。
从论文引用次数等多种指标来看,日本科研实力被指近年呈下滑趋势。未来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可能越来越少,日本国内的担忧情绪日益加剧。而北川认为“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还将不断出现”。
日本国内每年举办化学、物理学、医学等领域的多场学术会议,为研究人员发表最新成果提供平台。北川指出:“在培养有能力的研究人员方面,日本已积累不少经验。”
另一方面,北川指出,在培养年轻研究人员方面仍面临诸多课题。他强调当务之急是保障科研时间。据称,在日本,受就业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年轻科研人员难以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研究。
北川还对全球学术界潮流进行分析,指出“一些研究机构拥有高效全面的科研团队,这样的合作体系推动机构不断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他呼吁,除了要为基础研究确保充足预算外,“必须尽快建立为研究工作提供支持的辅助体系”。(编译/刘林、马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