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媒:中国为全球妇女事业发展提供新模式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10月9日文章发表题为《中国提出全球性别平等新模式》的文章,作者娅拉·维达尔。文章内容编译如下:
10月13日至14日,中国将同联合国妇女署在北京合办全球妇女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数十位来自各大洲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议会领导人、副总理和部长级官员、国际组织负责人及友好人士将共襄盛会。
此次峰会具有象征性意义,适逢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也是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即北京世妇会召开30周年。1995年,北京世妇会通过《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世界妇女事业发展的里程碑。
2020年,习近平主席视频出席联合国大会纪念北京世界妇女大会25周年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倡议在2025年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这一倡议如今得到落实。
此次峰会旨在重温1995年北京世妇会精神,加快落实会议承诺,为促进全球性别平等注入新动力,并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联系起来。这反映了中国的观点,即妇女解放不应被视为身份认同议程,而应作为促进集体福祉和进步政策的组成部分。
中国提出了视角的转变:减少对文化辩论的关注,更多关注具体成果——教育、健康、劳动和社会保障。借此,北京不仅将自己呈现为峰会东道主,更成为这个昔日由西方主导的议程中的全球新标杆。
中国在性别平等问题上的态度与西方模式大相径庭,中国将性别平等视为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的一部分。
中国政府基于制定全面的公共政策,将性别议题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在于保障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以及获得基本服务的机会。
在西方国家,性别议程在过去几十年已扩展到包括性别认同、种族代表性等主题,并常常引发不同社会派别之间的争执。这一议程在世界部分地区被认为精英化、碎片化,且远离了无数仍在为教育、就业和安全而奋斗的女性的基本需求。
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愿景在全球南方国家中引发共鸣。通过将性别平等与经济增长、社会福祉和政治稳定联系起来,北京提供了一个技术上可行且可应用的模式——能够在避免文化冲突的情况下产生可见的成果。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政府将这种方法视为西方议程的替代方案,后者常常将国际援助与改革挂钩。
对这些国家而言,中国的话语具有吸引力。它不是强加价值观,而是倡导合作、投资和知识转移。
在国内层面,中国已将男女平等作为一项国家政策,将该主题纳入长期经济和社会规划。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75个主要目标和93项措施,涵盖健康、教育、经济和社会参与等领域。
另一个里程碑是202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这项立法行动强化了国内法律框架,为中国促进妇女赋权的国际叙事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领域,数据有助于理解妇女在中国经济中的结构性分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女性劳动力参与率位居世界前列,并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有直接影响。
北京的做法与许多全球南方国家的现实相呼应,这些国家面临类似挑战,并将中国经验视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国内进步加强了中国作为全球性别平等议程领导者的地位,尤其是在该国将与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举办全球妇女峰会的背景下。
通过展示在健康、教育和经济融入政策方面的具体成果,北京进一步推动了其叙事。
这种国内实践与外交之间的一致性,使中国能够提供一种有别于西方的模式。中国模式以稳定、福祉和普惠性公共政策为中心,在全球南方国家中获得了广泛支持。(编译/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