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科技 科技反哺金融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人工智能(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对金融业产生深刻影响。金融和科技到底谁需要谁?在近日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青岛市委金融办、青岛市财政局承办的2025·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成为热门话题之一。与会嘉宾认为,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金融与科技的关系应该是金融为科技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科技进步后再反哺、赋能金融,让金融变得更有效率、更加准确,从而更好支持科技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金融支持科创
推动科技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助力。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科技没有资金投入很难做起来,科创企业的成长之路很艰难,前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此次会上发布的《2025创投风投行业年度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中国创投风投行业正站在历史性转折点,从消费互联网和商业模式创新主导的传统格局,向以“硬科技”为核心的新范式转变。在政策支撑下,中国创投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科技竞争导致的供应链重构,为国产替代和自主创新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一大批中国企业正在“卡脖子”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从投资方向上看,资本高度聚焦于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硬科技”领域。电子信息行业以1569起投资和1444.48亿元投资规模领跑市场,先进制造和医疗健康紧随其后。
“在科技创新产业化过程中,尤其是‘从0到1’的早期阶段,传统金融体系难以有效匹配需求。”原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表示,中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资金主要集中在银行体系之中。但是在不同的时期,金融服务的形式是不同的。在如今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股权投资基金已成为重要的制度性安排,未来政府投资基金和企业创投将扮演重要角色。
当前,政府正在构建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从国务院发布“创投十七条”到各地方政府推出风险补偿机制,一套覆盖“募投管退”全链条的政策支持体系正在形成。《白皮书》显示,耐心资本体系的系统性构建成为政策重点,政府引导基金通过长周期存续设计、容错机制、分阶段投资策略来壮大耐心资本。退出渠道的多元化创新同样值得关注,科创板“1+6”政策措施和创业板第三套标准正在加快落地,支持优质未盈利企业上市融资;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和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发展值得关注,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正在走深走实。
我国创投风投行业下一步将如何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三条路径:一是深度垂直化,从追求平台型公司转向专注特定行业的“隐形冠军”,强化专业能力建设和投后赋能;二是国际化重构,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中寻找新的价值创造机会,抓住企业“走出去”的历史机遇;三是生态系统化,通过“产学研金”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完整的创新生态链条,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产融对接。
与会学者认为,这一轮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将决定我国创投行业能否在新技术周期中保持全球竞争优势。对于投资机构而言,真正理解产业逻辑、具备长期耐心、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投机构,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
科技赋能金融
科技进步需要应用场景,而金融领域正是非常重要的应用场景。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尹艳林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深度广泛应用,正在全方位重塑金融业底层逻辑,金融服务的边界被不断拓展,催生出众多金融新业态,呈现出令人瞩目的新趋势。
“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国际化是金融现代化的时代潮流。”尹艳林认为,在金融智能化方面,目前我国银行、保险、证券、金融科技机构纷纷布局智能客服系统,智能客服专利申请量全球排名前十中,中国企业占据6席,专利申请量占65%。人工智能已在风险控制、客户服务等领域实现深度应用,金融机构智能客服替代率上升至70%。部分机构已构建智能投顾系统,智能投顾服务将覆盖80%高净值人群,智能投顾管理规模突破5万亿元。
如今,AI赋能正在加速,生成式AI等技术深度渗透到智能投研、风险控制、合规检查及客户服务等金融业务的各个流程。比如,智能系统替代人工完成重复工作,既快又准,智能体助力用户完成转账、账单支付、交易及投资等业务操作;大数据分析评估客户信用风险更精准,信贷审批效率更高;区块链技术确保交易真实可靠,在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数字资产交易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
京东集团高级副总裁、京东科技金融科技事业部总裁李波认为,新兴技术给日常生活和金融服务都带来了巨大变化。“金融行业这几年一直在持续探索大模型技术和金融业务的结合点。我们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痛点开发了普惠信贷的普惠智能体,通过解析海量的结构化数据,让以前很难获得信用评级的企业有效获得贷款。针对动产融资可以有效识别和评估各类动产的价值,对传统难以评估的产品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为中小企业盘活资产提供了新的渠道。”李波说,不管技术如何变迁,发展的目标始终是助力产业链、供应链的降本增效,为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再看金融数字化方面,尹艳林表示,金融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主要金融机构数字化率超85%。我国数字金融业态不断丰富,已覆盖支付、信贷、投资、保险、征信等各项业务,数字支付全球领先。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移动支付的第一大市场,移动支付平台用户数超过10亿,普及率居全球首位。2024年中国个人手机银行用户使用比例达88%,93%的企业开通了企业网银。
科技赋能是金融创新的动力源泉,技术迭代将持续推动业态创新。尹艳林认为,要推动金融业态创新,引领金融发展新趋势,就要既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也要鼓励科技公司创新,支持他们协同合作创新。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新技术应用,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将金融服务嵌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更好满足不同企业、不同群体、不同项目的融资需求。
做好风险管理
“科技可以助力金融机构控制和管理各类风险,但科技本身也给金融机构带来各类新型风险,比如人工智能存在大模型幻觉、个人隐私安全、数据信息安全、网络运行安全等新型风险。”刘晓春表示,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但将风险管理完全依赖于技术是最大的风险。
渣打银行(中国)行长、总裁兼副董事长鲁静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潜力巨大,各类场景全面开花,在银行业的应用能力有目共睹。但是,人工智能在银行运营的场景下仍面临着准确性不足的问题,无法大规模替代人工,和人工操作还有很大差距。
“金融是安全性和可信度要求苛刻的行业,必须保持金融市场和金融数据的安全,保障账户处理和账户记录的准确性。”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金融业智能化创新的基石是可信的,必须统筹安全、高效,让客户信得过,让市场信得过,让政府也信得过。首先是高可靠性,金融机构部署AI模型必须配置先进的安全技术工具,既能够抵抗各类攻击,又可以避免偶发的安全风险。金融需要能够克制模型幻觉、能够防止算法共振、能够抵抗AI虚假、能够达成零误差的准确率。
其次是具备基础架构可解释性,能够展现完整的推理路径和逻辑,将模型行为转化为可理解的规则和可视化的进程。再次是合法性,要明确金融智能体与金融客户的管理关系,如果今后金融智能体和客户发生关系,就必须在法律上明确智能体的法律地位,同时建立金融智能体评估和审核制度。最后是经济性,可以支持有实力的金融科技深度合作,开展行业级的金融模型和应用软件,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模型服务和软件服务,在运算方面支持可靠的资源共享,共建金融数据生态圈,实现高效率、低投入、个性化的数字金融创新。
尹艳林认为,金融新业态在为金融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特别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突出,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法规要求,加强数据安全合规监管。同时,要建立适应新业态的监管体系,实行穿透式监管,加强监管科技,切实提升金融监管能力。(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