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笔记

二级分类:

港媒:上海“自动化农场”打造农耕新模式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0月1日发表题为《不再像祖辈那样耕作:上海高科技农业的成功如何树立典范》的报道,记者左茂红。内容编译如下:

七年前,何杨阳辞去上海市区的工作,回到市郊的松江老家,开始探索数字技术如何改变农业生产模式。

如今,他的上海土是宝农业专业合作社已将高科技农业的愿景变为现实。合作社利用中央控制系统,实现了从耕地、播种、田间管理到收割的全自动化田间作业,整个过程仅需少量工作人员监督。

松江区作为上海的主要粮食产区,正助力全市建设自动化农场的目标。何杨阳团队已提前超预期完成任务——已开发近133公顷自动化农田,主要用于水稻种植。

何杨阳说:“现在的年轻人受教育程度更高,生活水平也更好,他们不想像父辈、祖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他说:“那么,我们该如何吸引年轻人投身农业?自动化数字农业就解决了‘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

尽管耕地面积有限、农业人口规模较小,但这座大城市每公顷粮食产量始终位居中国前列。

数据显示,去年上海每公顷粮食产量约为7.54吨,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观察人士表示,上海的成功得益于以科技为驱动、适度规模化且注重品质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他们认为,对拥有14亿人口、长期面临粮食安全问题的中国而言,这一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供了范本。

自动化农场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通信和机器人等技术,实现远程操控与全自动化作业,最大限度减少人工干预。

何杨阳说:“上海的经济实力和政府开放、支持的态度,为我们提供了试验和创新的空间。”他说:“我们对自己的模式有信心。如果它在这里能成功,在其他地方也能复制推广。”

根据中央政府去年发布的一项规划,中国计划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业强国”。

上海正通过技术创新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根据今年5月发布的相关规划草案,上海计划到2028年建成智慧农业产业数据枢纽中心,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60%以上。

华东理工大学农业农村问题专家熊万胜表示,除技术以外,适度规模化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上海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编译/刘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