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笔记

二级分类:

美媒:中国在应对气变中展现大国担当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9月26日发表题为《在气候议题上,中国是“房间里的成年人”》的文章,作者为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文章编译如下:

本周,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向世界公布了其未来十年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计划,承诺到2035年中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

然而,仅凭新承诺来判断中国的气候雄心,会错过一个意义深远得多的经济故事。中国已成为全球清洁技术超级大国。中国在太阳能、电池和电动汽车产业的主导地位,能够使其在气候问题上更快向前推进,并且帮助世界很多地区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当西方注意力分散、内部产生分歧之际,中国正凝心聚力、高歌猛进。

短短十余年间,中国清洁能源领域已从新兴产业进化为强劲的经济引擎。

今天,中国生产全球8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约75%的电动汽车电池以及60%以上的风力发电机。仅在2023年,清洁技术产业就贡献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40%。中国如今每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

尽管中国仍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约30%,但在清洁能源发展热潮中,此类污染已开始削减。2025年上半年,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装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

中国政府本周承诺,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但下一阶段的清洁能源装机或将帮助中国在这一承诺之外走得更远,以更显著的方式替代其依赖的化石能源,使得实际成果远远超出上述目标。

西方的气候目标往往雄心勃勃,却易受政治周期影响。与西方不同,中国将脱碳战略与经济增长相结合。在实践中,这意味着系统性地建设基础设施、成熟的供应链以及一个可预测的清洁能源国内市场。

西方各国的气候雄心常因政治倒退而昙花一现,营造出一种进步的假象,却未实施深层的结构改革。美国总统特朗普撤销了其前任乔·拜登的标志性气候问题解决方案《通胀削减法案》,连带取消了联邦政府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数十亿美元投资。与此同时,曾作为气候行动倡导者的欧盟,因地缘政治干扰和内部分歧陷入困境,令人尴尬地未能于本周向联合国提交气候承诺。

中国公布的气候目标或许看似温和,然而,其持续行动基于雄厚工业实力和不受政治波动干扰的视野,终将对全球气候事业作出比浮夸易变的承诺更多的贡献。(编译/卿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