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笔记

二级分类:

日媒:中国正在出口新型生产模式

《日本时报》网站8月4日刊登题为《中国无可匹敌的新型生产模式出口》的文章,作者是香港概念资本公司董事胡心皓,文章编译如下: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声称,美国不能允许中国“通过出口重返繁荣”。此类言论反映出华盛顿日益担忧中国正在扭转全球贸易。

然而,更紧迫的问题并不是中国出口什么,而是如何出口。全球成本结构确实在重塑,但其背后是一股更隐蔽、更复杂的力量:持续不断的生产力提升。中国不只在出口更多商品,更是在输出一种由自动化、人工智能和国家引导的产业优化所驱动的新型生产模式。

20世纪末,中国崛起为世界工厂,靠的是劳动力和规模优势。但如今,中国旨在通过智能基础设施实现一种新的主导地位。人工智能已不再局限于应用程序或聊天机器人,而是嵌入从机械臂、仓储车队到自动化生产线等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例如,小米在北京的智能工厂,每年可组装1000万台智能手机,可全程自动化无人生产。

这种由技术驱动的生态系统并非局限于单一工厂。DeepSeek这个开源大语言模型,不仅被用于编程,还被部署到物流和制造业优化中。京东正通过自动化改造其供应链网络,富士康则在开发模块化、人工智能主导的微型工厂。

这些例子体现了一种广泛存在的产业优化文化。在中国政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试点区正在铺开,工厂改造获得补贴;合肥、成都等城市提供的地方资助规模堪比其他地区的国家级项目。

这一策略与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做法相呼应。当时,自动化、精益生产和产业整合帮助日本企业击败了全球竞争对手。但中国的做法更进一步,将人工智能与规模经济、反馈循环相结合,这是一场自我延续的优化与竞争。

全球竞争的舞台是残酷的。那些幸存下来的企业会比老牌企业更精简,更具适应性,也更有优势。中国成功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打入欧洲市场,其产品定价让当地企业难以匹敌。从表面看,这个过程似乎有些混乱,但实际上,它类似自然选择。中国在有意识地推动产业进化,政府培育大量竞争者,然后让市场进行筛选。

因此,中国产业已将效率转化为一种可交易的资产,这种资产正在重塑全球定价格局。一旦这种转变真正站稳脚跟,世界各地的企业将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定价策略、劳动力部署和供应链配置。

当美国及其盟友实行关税、补贴和出口管制时,真正的竞争在于将人工智能融入实体经济。这不是比谁能打造最智能的聊天机器人,而是比谁能建造最智能的工厂,以及谁的模式能可持续地大规模复制。

即便中国模式并非到处都能适用,它也给各国政策制定者提出了重要问题,即面对那些能生产更多、更快、更便宜的系统——其优势并非来自压低工资,而是源于创造力——其他国家该如何竞争?

中国是在改变规则,且并非通过关税,而是通过产业转型。如果上一波全球化追逐的是更廉价的劳动力,那么下一波将追逐更智能的系统。智能将不再只存在于云端,还将存在于机器、仓库和24小时不间断的装配线上。

如今,中国最重要的出口不是产品,而是流程。而这将重新定义全球竞争的本质。(编译/杨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