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姿势习惯有益终身
据西班牙《机密报》网站5月3日报道,姿势本质上是人在站立、坐卧或运动时的体位状态。德国生理学家鲁道夫·马格努斯在1924年研究运动发育后提出著名论断:“每个动作始于姿势,也终于姿势,姿势如影随形地追随着运动。”这句话强调了姿势和运动之间的密切关系。西班牙物理医学与康复专家康斯坦萨·锡德·巴萨莱蒂博士指出:“这揭示了姿势与运动的紧密关联,二者常被误认为是独立存在的,尤其当人们将姿势简单理解为静态状态时。”
传统观念认为“不良姿势”是疼痛(尤其是背痛)的主因,但现有科学证据表明这种关联并非如此直接。锡德解释说:“真正的问题通常不在于姿势本身,而在于长时间维持固定姿势。久坐、频繁使用电子设备或不符合人体工学的家具才是关键诱因。”
此外需注意,某些“不良姿势”可能是潜在疾病的表征。锡德说:“例如,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肩部不对称可能是脊柱侧弯的早期信号。在成年人中,脊柱排列异常或膝关节对位不良可能与超重相关,这会加剧关节磨损。在老年人中,驼背或身高下降可能提示骨质疏松导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
我们从童年期就开始形成某些姿势习惯,这些习惯本身不足为虑,但若叠加缺乏运动和肌肉无力,则可能引发关节僵硬、脊柱反复疼痛等问题。锡德强调:“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通常会导致疲劳感和关节痛加剧,进而降低运动意愿和能力,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因此,从小培养运动习惯至关重要。他说:“越早建立健康习惯,越容易终身保持,并有效预防久坐不动带来的危害。当然,任何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塞韦罗·奥乔亚大学医院物理治疗师苏珊娜·罗德里格斯博士列举了导致不良姿势的主因: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重复性负重劳动、家务劳动姿势不良、高压快节奏生活、穿高跟鞋或不合适的鞋子、缺乏运动(包括过度使用手机/平板)。
罗德里格斯博士指出,这些行为可能引发肌肉骨骼疼痛、肌肉挛缩、脊柱变形、椎间盘磨损和神经压迫、头肩颌部疼痛、血液循环障碍、肺功能受损、消化问题等。
为消除不良姿势影响,罗德里格斯博士建议培养以下习惯:
站立时,应该保持背部和头部挺直,双脚的重量应对称均匀分布,双脚分开与臀部同宽。手臂应放松下垂,胸部应打开。
坐姿时,双脚应该牢牢地踩在地面,避免双腿交叉,髋膝呈直角,腰椎紧贴椅背。书写时避免耸肩,也不要将脖子向前伸。
定时改变体位,每小时“主动休息”,进行拉伸、呼吸训练或散步。
获得充足睡眠以使身体恢复。最好采取侧卧姿势,避免俯卧。仰卧时应在膝下垫枕。
搬运重物时,应对称分配重量,屈膝直背收紧核心。高处取物应使用凳子,避免过度举臂。儿童书包重量勿超过体重的10%,拉杆包应推行而非拖拽。
做家务时,我们应调整工具的高度和重量,以提高效率与安全性。
多数情况下,若无严重器质性病变,不良姿势引发的身体症状是可逆的。锡德说:“特别是与久坐或错误姿势相关的肌肉骨骼不适,通过科学调整生活方式可显著改善甚至消失。”
他说:“人体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只要给予适当刺激就会收到积极回应。重点不在于矫正某个特定姿势,而是构建更积极、更有意识、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编译/韩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