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

二级分类:

定制化基因“剪刀”挽救重症婴儿


 据德国《世界报》网站5月15日报道,个性化基因疗法首次救助了一名罕见遗传病婴儿。在美国出生的男婴KJ·马尔登先天患有危及生命的代谢障碍疾病。2025年2月,他在差不多7个月大时接受了首轮基因治疗,后续又进行了多次治疗。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在治疗报告中写道:“治疗过程安全,目前患儿生长发育良好。”而此前数月,患儿不得不在医院接受极端饮食控制并服用症状缓解药物。患儿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血氨升高,可能造成神经和脑损伤。

院方声明显示,该患儿后续又接受了两剂基因治疗,“截至2025年4月,KJ已完成3剂治疗且未出现严重副作用”。治疗后不久,患儿能够耐受更高的膳食蛋白质摄入,药物依赖减少,并成功抵御了感冒等常见儿童疾病。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医院儿童肿瘤、血液和临床免疫科主任阿恩特·博克哈特认为,这项技术未来可能帮助数百万罕见遗传病患者,这“无疑是重大突破”。

研究团队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和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学会年会上公布了该疗法。

费城儿童医院遗传代谢病基因治疗项目主任、论文合著者丽贝卡·阿伦斯-尼克拉斯表示:“虽然KJ只是个例,但我们希望他成为众多受益于这种个性化定制疗法的患者之一。”

研究团队坦言,仍需长期随访评估疗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原则上,如有必要,患者未来可进一步增加剂量。专家表示,该疗法要成为常规疗法仍需数年时间。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尤利安·格吕内瓦尔德指出,患儿在接受基因治疗后虽用药减少并症状缓解,但尚未完全治愈。不过他也说:“必须考虑到,在这种首次临床试验中,安全性是最重要的。因此院方使用了相对保守的剂量。”

“若能安全提升剂量,实现进一步改善乃至完全治愈是有可能的,”格吕内瓦尔德说,“总体而言,这些成果对基因与细胞治疗领域具有重大意义,为罕见病治疗带来新希望。”

博克哈特认为该研究实现了两大突破。首先是实现了真正的基因缺陷校正,即碱基编辑技术,将致病基因构件(碱基)替换为其他基因构件。“而第二项突破或许更具深远意义,那就是基因治疗的个性化定制。”

当前的研究虽基于诺贝尔奖得主埃玛纽埃尔·沙尔庞捷与珍妮弗·杜德纳开发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但团队采用了其升级技术。

博克哈特解释道:“该技术首次为罕见及超罕见遗传病提供治疗方式,这些疾病的基因缺陷具有高度个体化特征。”单个基因可能存在多处缺陷,每位患者的基因突变位点各不相同。

他指出,目前出生后数日或一周内即可确诊遗传病。“当然,此次的革命性突破在于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个性化基因疗法设计”。患儿KJ分别从父母处遗传了致病等位基因,导致酶功能异常。

博克哈特说:“下个同疾病患儿很可能携带完全不同的突变,自然需要完全不同的基因治疗方案。”届时需要校正不同的基因位点。“但研究团队已建立一种渠道,可不受个体突变限制实现精准校正。”

该疗法工具包含两部分:一是能定位缺陷碱基的向导RNA(gRNA),其可灵活适配各种基因组;二是负责碱基替换的蛋白质。

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的马克·格尔评价该研究是“卓越的技术示范”,“但也需指出,基因校正目前仅发生在肝脏中”。其他组织的基因治疗目前仍面临较大技术障碍,且当前的治疗流程极其复杂,要应用于其他病例仍需大量工作。

博克哈特认为,最可能的是拓展至骨髓个体化突变疾病的治疗。

欧盟将患病率低于万分之五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数据显示,目前已知约8000种罕见病,其中多数由基因缺陷导致,且病程严重慢性化。德国约有400万罕见病患者。

该论文第一作者、费城儿童医院的基兰·穆苏努鲁表示:“我们希望其他研究人员能将该方法复现于多种罕见病,为更多患者争取健康生活的公平机会。”(编译/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