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思考

二级分类:

西媒:中国战略耐心增强发展韧性


 西班牙《起义报》网站5月15日发表题为《中国发展势头突破贸易战围堵》的文章,作者是佩德罗·巴拉甘。文章摘编如下: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出现停滞迹象,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0.3%。与此同时,中国GDP同比增长5.4%,继续扩大领先优势。这种差异绝非巧合,它反映出中国推动的经济和技术革命取得了成效——强化了内需市场、实现了产业升级,并加速战略领域的自主化。

美国国内形势严峻:高利率、持续通胀压力和疲软的劳动力市场正在侵蚀消费和私人投资。此外,美国对华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也未能如愿推动“再工业化”,“经济脱钩”反而推高了关键原材料的成本,从而削弱了美国企业的竞争力。

与此相反,中国迅速调整和适应。面对西方的限制,中国政府加快进口替代的步伐,加强了国内市场,并深化与其他新兴国家的合作。尽管面临外部压力,但以基础设施、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和数字化为重点的内需刺激政策正在帮助中国维持蓬勃增长。国产半导体、人工智能和新技术的进步正在减少中国对西方供应商的依赖。

这场始于关税、升级为高科技与金融较量的贸易战,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美国试图通过广泛封锁先进芯片及其制造设备等战略领域来遏制中国。

中国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研发投资计划,将促进技术自主作为国家优先事项。作为新兴科技强国,中国在机器人、电动汽车电池、可再生能源和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地位日益巩固。

2025年的前景已经清晰可见:中国不仅会在增速上领跑,还开始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和国际贸易等领域夺取制高点。

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差异不仅是数字大小的问题,还是重新定义全球新秩序的经济和地缘政治转型的征兆。虽然美国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但由于无法将其转化为包容性的持续增长,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多极世界中,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领导地位岌岌可危。国内政治极化、难以实施长期性的产业政策以及对如何解决结构性问题缺乏共识,都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

中国则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投资于经济、技术和外交韧性。通过长期性产业政策,双边合作以及对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和数字金融等前瞻性领域的系统关注,中国政府在全新的全球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正得到巩固。2025年的贸易战和科技战不是短暂交锋,而是世界权力的深度重构,适应速度、创新能力和战略眼光都将成为决定性因素。(编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