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能源规划助力中国人工智能发展
据美国《财富》杂志网站8月14日报道,马睿最近参观中国的人工智能中心后在X平台上写道:“我们所到之处,人们都把持续供应能源当作理所当然。”
对于美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在美国,激增的人工智能需求遇上了脆弱的电网,即可能严重阻碍行业发展的那种极端瓶颈。
马睿是“中国技术风潮”网站的创始人,她带领团队踏上了体验中国人工智能进步之旅。她告诉《财富》杂志,虽然她不是能源专家,但参加过足够多的会议,并与足够多的内部人士进行了交谈,得出的结论应该会让硅谷感到不寒而栗:在中国,为数据中心建设足够的电力设施已不再是争论的话题。
数据中心建设是人工智能进步的基础。麦肯锡咨询公司预测,2025年至2030年间,全球公司需要投资6.7万亿美元用于新的数据中心容量,才能跟上人工智能的需求。
根据一项行业调查,美国数据中心发展的明显限制因素正是电网面临的压力。城市电网如此脆弱,以至于一些公司正建造自己的发电厂,而不是依靠现有电网。公众对不断膨胀的能源账单日益感到沮丧。
与此同时,多年跟踪研究中国能源发展的专家戴维·菲什曼告诉《财富》杂志,在中国,电力不是问题。平均而言,中国每年增加的电力需求比德国全年的用电量还要多。
菲什曼说,中国悄无声息地占据了电力领域的主导地位,这是几十年来在电力行业各个层面建设和投资的结果。
菲什曼认为,即使中国的人工智能需求增长如此之快,可再生能源项目无法跟上增长步伐,中国还可以利用闲置的燃煤电厂来弥补缺口,同时打造更多的可持续能源来源。
他说,相比之下,美国将不得不争取增加新的发电能力,而这通常面临长达数年的审批延迟、地方反对以及不一致的市场规则。
支撑硬件优势的是治理能力。菲什曼说,在中国,能源规划是通过长期政策进行统筹安排的,在投资之前就确定了市场规则。这种模式确保了基础设施建设是针对需求预期进行的,而不是对需求的反应。
菲什曼说:“他们即将击出本垒打。而美国充其量才刚刚上垒。”
在美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严重依赖私人投资,但大多数投资者都希望3到5年内就能获得回报。相对可能需要十年才能建成并获得回报的电力项目来说,它们要求的时间太短了。
相比之下,在中国,政府会在需求形成之前就把资金投向战略部门,接受并非每个项目都能成功的事实,但要确保在需要的时候产能到位。菲什曼认为,如果缺乏公共融资机制来降低长期投资的风险,美国的政治和经济体系根本不具备建设未来电网的条件。
文化态度强化了这一点。在中国,可再生能源被视为经济的基石,因为它在经济和战略上都有意义。但使用煤炭并没有像在美国的一些圈子中那样被视为邪恶的标志,只是被视为过时了。菲什曼认为,这种务实的框架使得决策者能够专注于效率和结果。
在菲什曼看来,结论是直接的。如果美国在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融资方面不进行重大改革,中国的领先优势只会扩大。(编译/郑国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