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媒:中国的变化“仿佛新山脉拔地而起”
韩国《朝鲜日报》8月2日文章,原题:面对现实,而不是讨厌正在剧变的中国 我对中国的上次记忆是2015年,在上海待了一学期。当时常用的支付方式是现金,钱不够用时我会去为数不多的花旗银行ATM机取一沓百元钞票。街上几乎全是韩日和欧洲品牌汽车。嘈杂街道上老旧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随处可见。若找不到出租车,我就会乘坐黑车或摩的,跟司机讨价还价是必须的。
10年后我来到北京,生活方式完全改变,感觉不像“回到中国”。事事离不开“扫一扫”。即使在北京生活了3个月,我也从未使用过现金或信用卡。人们不再交换名片,而是通过添加好友建立联系。没有手机什么都做不了,餐馆、商场都会配备充电宝借用点。
汽车噪音已从街道上消失。挂着绿色牌照的电动汽车约占一半,都是各类中国本土品牌。我在北京看到现代起亚汽车的次数用一只手就数得过来。随处乱放的老旧自行车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排列的共享单车。
便捷的外卖服务范围不仅仅限于餐饮和食品杂货,还有药品、酒类和电子产品等。有一天我脚踝受伤后打开外卖应用程序,30分钟后护踝就被送到家门口。即使在北京只待一天,都会感受到这里是“配送天堂”。
在餐厅和咖啡馆,很少看到人们边看菜单边向服务员点餐,从点餐到付款都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在大型超市还可通过面部识别支付。乘车体验也有了显著变化。我用应用程序叫车,车辆一般会在5分钟内抵达,车上导航精确,甚至还能显示交通信号灯变化情况。
我在中国感受到的10年变化,仿佛是新山脉拔地而起。由政府主导的科技生态系统的拓展以及民众的快速适应能力促成了这一转变。韩国从邻国汲取经验意义重大。但当我讲述中国的变化时,常常会收到“我对来自中国的新闻不感兴趣”这样的冷淡回应,或者毫无根据的批评。现在是时候关注现实而非情绪化了。(作者李恩英,刘德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