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媒:欧盟的迷茫VS北京的坚定
“今日俄罗斯”网站8月2日文章,原题:为什么欧盟总是输给中国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欧峰会本可以成为外交关系盛会。但实际上,此次峰会却让人意识到,欧盟的战略迷茫日益严重,且无法充分利用与中方合作所带来的巨大机遇。此次峰会召开正值全球政治的敏感时刻。曾被誉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如今已深陷地缘政治博弈、欧盟内部分裂以及华盛顿影响力挥之不去的阴影之中。
中欧关系恶化显然离不开欧盟委员会的战略转变。布鲁塞尔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这一举动几乎给每个合作领域都注入猜疑。意识形态视角日益塑造欧盟(对华)政策,取代了曾支撑经济合作的务实主义。欧洲为了政治目的而将经济工具当成武器。
布鲁塞尔的政策存在内在矛盾。欧盟梦想坚持“战略自主”,却将外交政策与跨大西洋优先事项绑定;追求经济韧性,却扰乱供应链和限制市场准入从而削弱自身竞争力;渴望全球领导地位,却固执于零和地缘政治而与世界其他地区脱节。欧盟发出的矛盾信号削弱了其可信度,并强化了北京方面认为欧盟缺乏连贯、自主的对华战略的看法。
相比之下,中国的立场清晰、坚定:聚焦互补性,推动自由贸易,并在关乎全球稳定的领域追求互利合作,包括数字转型、绿色发展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中国而言,欧盟仍是战略伙伴而非对手。北京长期支持欧洲一体化,并鼓励欧盟在全球事务中发挥独立作用。从中国视角看,强大、自主的欧洲是对单边主义的制衡力量,也是多极化的一个锚点。这一愿景与欧洲自身利益相契合——但与华盛顿希望欧盟在跨大西洋联盟中扮演从属角色的偏好相矛盾。
欧盟当前面临的挑战,如经济增长放缓、能源安全问题以及地缘政治脆弱性,并非由中国造成,而是源于欧盟内部分歧以及将欧洲捆绑在美国战略上的政策选择。
尽管存在政治摩擦,双边经济联系仍保持强劲。2024年,欧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相关数据凸显一个基本事实:中欧关系很重要,不容以意识形态姿态定义。全球供应链、绿色技术合作和数字创新都无法在缺乏相互参与的情况下取得进展。问题在于,布鲁塞尔是否会在造成进一步损害之前认识到这点。
欧盟当前的种种对华做法打着“去风险” “再平衡”的旗号。但实际上,这些政策存在战略孤立的风险。欧盟将经济关系安全化并使外交政策服从于美国对华优先事项,这削弱了其自身竞争力并疏远了全球合作伙伴。对中国而言,教训十分清楚:欧盟尚未准备好进行真正的重启。北京将继续建设性接触,但不会期待快速进展。中国已准备好追求基于多边主义、开放贸易和共同发展的未来。欧盟能否摆脱幻想和焦虑,重新发现与北京合作的重要性,仍是未知数。在此之前,欧盟对“去风险”的执着可能演变为它最害怕的事情:衰落。但都是自己造成的。(作者拉迪斯拉夫·泽马内克,乔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