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向转型标杆看齐,中国乡村向浙江余村“抄作业”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24日文章,原题:向浙江余村抄作业?中国农村转型的挑战 “我之前是卖石头的,现在还是卖石头,但意义不一样。之前卖石头是污染环境,现在卖石头,卖的是艺术。”余村村民葛元德站在自家民宿的作品墙前,笑着这样介绍。墙上陈列着形态各异、趣味盎然的奇石作品,最令他满意的是一块雕刻成白萝卜模样的石头。葛元德曾是矿工,如今已转型为石头艺术家,与儿子葛军共同经营“两山文创阁”民宿。
原本在浙江省会杭州打拼的葛军,看到家乡环境好、游客多,10年前决定返乡创业。他与父亲一样都有艺术天分,目前在民宿内开设书法与绘画班。葛氏父子的经历,是余村从资源依赖向生态文旅转型的写照。
1990年代,余村因炸山采矿、兴建水泥厂,一度成为安吉县的“首富村”,但也因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2003年,浙江省开始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安吉县随即确立生态立县战略。余村在这一背景下关闭矿山和水泥厂,开始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眼下的余村,已从昔日矿村变成文旅村。余村近年来也积极推动区域联动,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我们一镇两乡24个村实现抱团发展,通过利用余村这个品牌效应来带动周边更多的村走向共同富裕。”
中国在2021年完成全国脱贫攻坚,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始“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同一年,浙江被设定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
作为乡村转型的标杆,余村如今也成为中国各地干部“抄作业”的对象。汪玉成坦言,全国各地乡村纷纷把余村当作发展样板,“我们的压力很大,所以我们要做得更好”。余村的转型成功,离不开浙江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张谦表示,浙江经济基础雄厚,本土企业活跃,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支撑。此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乡村发展开辟新路径。有学者认为,浙江、江苏和上海等沿海地区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与财政能力,能反哺农村发展。
受访学者认为,中国农村要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仅靠政策和资源远远不够,观念的转变仍是关键。有学者称,要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对接城市消费需求与国家发展战略。(作者周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