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对华竖墙,美国反应过度了
美国《华盛顿邮报》7月18日文章,原题:美国如何误解贸易 副题: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和如今的中国,美国不断反应过度并为此付出代价 美国人对贸易表现出一种矛盾心态,多年来他们对贸易的支持起伏不定,这源于对美国衰落的深切恐惧。尽管事实证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杞人忧天,但这种恐惧仍然持续蔓延,刺激美国民众要求设立壁垒以保护国家免遭“外敌”侵害。
这种叙事体系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对日本的恐惧是核心诱发因素。当时日本对美国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以及在汽车、电子和其他曾由美企主导的行业持续扩大全球市场份额,成为美国对日实施一轮又一轮保护主义措施的理由。如今我们知道此类歇斯底里出于无端揣测。但“掠夺性”的日本幽灵从美国的大字新闻标题中消散,东方又出现一个“新威胁”:中国。
至少自本世纪初小布什政府以来,中国对美巨额贸易顺差所隐含的“威胁”就已影响美国经济政策。如今华盛顿将中国直接置于靶心,并利用危险感来构建一种论调:任何对美国保持双边贸易顺差的国家都是敌人。
所谓的“致命中国”故事也是源自似是而非的理由。中国崛起确实给美国的政策带来一些重要的新挑战,但对“中国冲击”的流行解读正在引领美国走上一条弄巧成拙的道路。简言之,仅仅因为有证据表明中国输美商品导致美国中西部一些地方的社区受到冲击,就在整个美国经济四周竖起一堵墙,这完全是错误的反应。
来自中国的冲击也给美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在那些当地产业与中国制造商直接竞争的美国社区,进口可能导致当地失去一些工作岗位。但放眼整体美国经济,来自中国的低价产品为美国创新制造商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滚滚财源,并提高了其他美国公司的竞争力。
中国崛起为制造业强国不仅有助于美国保持较低物价——这可不是小的受益,还推动美国经济走向基于发明设计新系统和新器具的更高价值领域,从而创造了更多高薪研发和设计岗位。最终,研究发现,中国在整个美国经济中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了被中国取代的就业机会。
尽管一些美国社区所感受到的痛苦值得关注,但研究也指出有效的政策应对措施:向教育领域投资。人力资本较多的地方已从对工业基础的冲击中迅速恢复过来。美国在保护弱势群体免受这种转变的负面影响方面表现糟糕,这并非中国人的责任。美国竖起贸易壁垒的应对行为只会加剧美国的困境。
如今,那些研究第一次“中国冲击”的经济学家正在发出另一次冲击警报:从对国家安全和未来繁荣至关重要的高科技产业实力来看,中国正在超越美国。但现在和过去一样,保护主义从来都是错误反应。美国甚至应该邀请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电池和电动汽车等新兴行业。在全美各地竖起防御屏障,与外国商品、资本、人员、思想和创新隔绝开来,不仅是一条通往贫困的道路,也是一条可能导致美国真正衰落的歧途。(作者爱德华多·波特,丁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