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填补霸王龙进化缺失环节
据西班牙《国家报》网站6月11日报道,以威武的霸王龙为代表的真暴龙类恐龙作为顶级掠食者统治了亚洲和北美的生态系统数千万年。尽管人们怀疑该物种是从体形更小的祖先进化而来的,但由于中段化石的缺失,这一进化阶段一直是个未解之谜。
如今,人类对这一遥远史前时代的认知终于迎来了新曙光。1972年至1973年间,蒙古国古生物学家阿勒坦格列勒·珀尔在该国发现了两具不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它们多年来一直被尘封在科学档案中。现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古生物学家贾里德·沃里斯和达拉·泽列内茨基领导的团队重新分析了这些化石。发表在《自然》周刊上的分析结果不仅重新唤起了人们对这些骨骼化石的关注,还正式命名了暴龙超科中的一个新物种Khankhuuluu mongoliensis(意为“蒙古国的龙王子”)。
在沃里斯参观蒙古国科学院古生物地质研究所时,该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向他展示了一个装有骨骼化石的抽屉,这具化石在1977年被认为属于独龙属。沃里斯检查后发现,它并不属于独龙属,而是一个全新物种。这就是研究人员对在巴彦希雷地层发现的骨骼化石进行鉴定和命名的过程。巴彦希雷地层以含有丰富的白垩纪晚期恐龙和其他生物化石而闻名。泽列内茨基指出:“研究结果表明,这是霸王龙等大型暴龙的直接祖先。我们这里谈论的是大型食肉恐龙,它们用双足行走,拥有巨大的头骨和锋利的牙齿。”
对这些骨骼化石的种系发生——即一个物种的进化进程——开展的研究表明,“蒙古国的龙王子”在暴龙的进化树上占据着关键位置。其解剖学特征处于中间状态,这使其成为这群动物进化过程中的桥梁和缺失环节。这群动物的分布模式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晚期。
这一新物种是真暴龙的近亲,可能是粗壮的暴龙族和更为纤细的分支龙族的共同祖先,后者以短吻为特征。科学家估计,新物种的体重约为750公斤,它比其重约200公斤的祖先要大,但比一些重达1吨多的后代要小。
这项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要确定哪些解剖学特征对建立进化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以及正确区分幼年个体和成年个体。“这一发现促使我们重新评估了整个家谱,阐明了这些恐龙是如何以及为何进化成顶级掠食者的,且有助于解答该领域长期存在的困惑。”泽列内茨基说。
研究人员指出,这一新物种可能代表着一个以迁徙为标志的进化转折点的出现。大约8600万年前,“蒙古国的龙王子”从亚洲经由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陆桥迁徙到北美大陆。该物种成为北美首批大型暴龙的祖先。
“随后在大约7900万年前到7800万年前,其中一支北美暴龙又返回了亚洲。这一种群分化成两个支系。”沃里斯解释说。其中一个支系进化成体形较小、形态近乎幼年的物种,而另一个支系进化成体形庞大、强壮的“顶级掠食者”。
后来在大约6800万年前到6700万年前,其中一支亚洲巨型暴龙再次迁徙到北美,这一支最终进化成霸王龙,并在大约660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灭绝。研究人员认为,在暴龙化石记录中仍存在空白。因此,他们认为有必要在可能填补这些空白的地区开展更多野外工作。(编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