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的迷人之处
我时常在《参考消息》报纸上看到坚持几十年阅读的、全家共读的、代代相传的读者们对于《参考消息》的喜爱、感激与期待,也时常感动于一份报纸所能够带来的精神提升。不知不觉间,陡然意识到,年轻的我与《参考消息》之间的缘分,业已能够作为一个故事讲述了。
幼时启蒙,便能诵“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章句,小学时便喜爱和好友在教室挂着的大幅世界地图面前,畅谈关于世界局势的理解。初高中,虽一直读的是理科,但是又岂能不喜欢历史、政治?老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述时,总是仿佛指点江山、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风华正茂的少年,总是喜爱激扬文字的豪情,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在世界的长河中成为一颗独一无二的砂砾。
而正是在那少年时代,我遇见了《参考消息》。高中之时,班级订了两份《参考消息》,每日放在教室后排的柜子之上。可纵使是两份,每份十余个版面,也依旧是同学们需要“争抢”的对象。大家总是在课余或是饭后,静静地站在教室的后面,拿着一张报纸,细细阅读每一条消息。法新社、塔斯社、美联社……在那个刻苦读书的时候,世界的声音,于我们重要非常。我们急需来自各方的理性声音,来塑造个人的能动的价值理念。
事实上,学校里,教学楼下也是有报刊阅读橱窗的。每当课间,那里也总是围满了人,来自不同年级和班级的人。同学们时常互相搭着肩,以让更多的人能够站下。晚自习间隙路过时,总是忍不住驻足。学校的照明设备并不太好,路灯总是在比较遥远的地方。橱窗的灯光熹微,但总能够照亮报纸上的每一个字。
昏暗的灯光,照亮的却是整个世界。
高考前夕,生活平凡而又单调,而每日读报却早已成为了习惯。仍然深深记得,美国大选时,全班焦急期待各州票数陆续开出;俄乌冲突时,晚自习前关于北约与俄方的热切讨论。从修昔底德陷阱、格拉古陷阱到中欧关系、中东局势,世界在我的眼中越来越清晰。
步入大学,却总是难免想起每日读报的时光。学校不方便寄送报纸,所幸,在网站上寻找到了《参考消息》数字报。于是乎大喜,立即订阅,数字报的字体大小可调整、阅读方便且有彩色图片,从网页到小程序,也越发简便。每日阅读,从未疲倦,津津有味。而这自小养成的习惯,终究是没有“中道崩殂”。
幸而有幸,又参与到了学校和参考消息报社举办的进校园活动,其中听到一句话,深感赞同——“这是第三只眼看世界”。是了,《参考消息》的迷人之处,便是这独特的视角,还有清晰的文字。无论是新闻短讯,还是社会评论,还是专栏特刊,总是以“第三只眼”,冷静克制,但不乏思索地面对国际局势。
在泥沙俱下的信息化时代,国际各大主流媒体的信息收集太过珍贵。往小里说是看到事件发生和事件观点,往大里说亦能微言大义般察觉到水域之下的暗流涌动。当我已经逐渐拥有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能力,多视角和立体化的报道总能够让我欣喜。
世界风起云涌,而待“参考”品鉴;九十风雨春秋,而期华章赓续。衷心祝愿《参考消息》越办越好!(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2201 韩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