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最先进电池工厂何以落地广东20230506
“这里已经实现了黑灯工厂作业。”中创新航副总裁王小强对南方+记者介绍,中创新航在江门布局最先进生产线,下线全球独创的“One—Stop Bettery”(OS)系列最新型号产品,续航可达1000公里。整个生产车间拥有5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每分钟可产出约100块电池,可供0.7辆汽车使用,全年可供70万辆新能源汽车所需电池。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中创新航去年蝉联国内动力电池装机前三,全年市占率达6.5%,较2021年提升0.6个百分点,2023年3月,中创新航市占率已经超过10%。中创新航为何看中广东?
粤企采购接近6成
中创新航跨越千里,从常州到江门布局,很大程度上瞄准的是广东势头正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2022年,广东汽车业营收首次超万亿元,成为广东第八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每6辆新能源汽车便有一辆是“广东造”,每分钟便有约2.4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广东已从传统汽车第一大省跨入新能源汽车第一强省。
广东蓬勃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也带动了动力电池产业的供不应求。6年前,传祺首款电动车GE3上市后遭遇宁德时代的电池供应不足,警觉的广汽开始发展其它“战略合作伙伴”,中创新航由此进入广汽视线并“虎口夺食”。
根据中创新航的财报数据,2022年第一大客户为广汽集团,后者共计采购动力电池80.5亿元,占公司营收总额的四成。2020年和2021年,广汽集团均为中创新航的最大客户。
同样是在2022年,小鹏汽车超越长安汽车,跻身为中创新航的第二大客户,2022年采购规模为34.5亿元,占营收总额的17%。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仅仅广汽集团和小鹏汽车2家广东企业的采购量,就占了中创新航电池的近六成。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创新航将最先进的生产基地,布局在了距离客户最近的地方。
优质电池依然稀缺
在广东,既有比亚迪、欣旺达、亿纬锂能等本土电池厂商,也有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赣锋锂业、孚能科技等“过江龙”抢滩,还有因湃电池等成长中的新兴企业。各方势力在此胶着。
“过剩是市场竞争的一种常态,没有过剩就没有优胜劣汰,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王小强说,现有锂电产业到“真正过剩”还为之尚早,特别是优质产能依然是稀缺的。
他指出,对车企来说,至今还存在一种矛盾:一方面,中低端电池产能存在过剩,但另一方面,车企还经常担心供应链出问题。“车企不是谁家的电池都能用的,一些电池企业产能即使有剩余,也不一定是业界敢用的产品。”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成本占到了整车成本的四到六成,这也导致动力电池厂商与车企的关系颇为微妙,没有一家汽车企业愿意给电池企业“打工”,整车企业自研自产电池成为趋势。
具体到广汽,2022年底,广汽埃安宣布,旗下总投资109亿元的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动工,这是广州市最大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项目。在三电核心之一的电池领域,针对消费者关心的安全、快充和续航等难题,埃安先后推出了弹匣电池、超倍速电池和海绵硅负极片电池等动力电池技术群。
因湃电池瞄准的是中高端产品,这与中创新航将形成怎样的竞争?在王小强看来,造电池的逻辑和造车不一样,后者是一个机械加工为主的行业,前者则是化学和机械相结合的行业,对车企来说,如果不懂电池,就难以识别什么是好的电池,适当自己造电池作为产能补充。
但这仍难与外部供应商尚形成替代关系,症结在于底层商业逻辑。王小强进一步补充说,对电池企业来说,每一款车对电池要求不尽相同,也只有形成平台化,才能够每年推出并迭代新产品;对车企来说,自身造电池一般用于自用,因为车辆在设计时,各项参数几乎是和电池深度绑定,而车企想向第三方售卖电池,就意味着要把其车型信息也开放给第三方,也就是它的竞争对手,显然,车企不太可能这么做。
“对车企来说,如果某个车型销量平平,由此带来的电池产线投资将是一笔不菲的沉没成本。”王小强说,从经济性角度,第三方供应可以为车企节省成本。
而此次中创新航江门基地,主打的是极简化设计的One-Stop Bettery(简称“OS”)系列产品,在中创新航看来,OS电池平台及集成技术适用于磷酸铁锂、三元等主流电池材料体系,同时适配于乘用车、商用车、储能等各种应用场景。这种多适配性可以为客户提供性价比的选择。
而眼下,电池行业的准入门槛已经越来越高。王小强回忆,早在2016年,有150多家动力电池企业在工信部备案,而发展至今,行业前五名市场份额占比达到92%,前十名占了98%。未来聚集效应还会加剧。而汽车本身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产品,在此背景下,经过优胜劣汰最后回归价值创新,回归研发、回归制造等“基本功”上。
储能市场呈倍增态势
一年前当中创新航在决定布局江门时,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高歌猛进之时;而如今,中创新航产线正式投产,新能源汽车行业已放缓了速度。今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165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7%和26.2%;而在上一年,这个增速分别是1.4倍。
在应对行业趋势放缓,中创新航采取了两个策略来抵御行业风险,一是提升技术和制造效率。
江门的生产线围绕极简设计做了大量创新,例如,“原位无尘装配”环节中,生产集中在一起,产线没有拉太长,而这一优化可以让装备线节省至少30%的工序。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另一个策略则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手抓。去年,中创新航动力电池销售收入为183.2亿元,同比增长202.1%;储能系统产品及其他收入为20.51亿元,同比增长172.8%。
王小强表示,再过5年左右,储能产业与动力电池行业能够基本“打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速虽然已经从倍增阶段进入到高增长阶段,但仍处在工业行业分类的高速增长类别;储能行业同样进入倍增时代,并且储能行业的应用场景还有很多环节没有被挖掘,在现有的场景之下已经实现了市场倍增,发展潜力巨大。
在前不久出台的《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广东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将达1万亿元。
王小强透露,中创新航预计将在六月发布储能专用的OS叠片电池——能量效率超95%,拥有超过16000次循环寿命等特点。
针对这一新兴市场,王小强建议,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储能应用的高标准准入门槛。事实上,储能对电池的安全、性能要求都高于动力电池——对私家车而言,大部分用户每年的驾驶里程数在2万公里左右,能用十年就已经非常了不起,电池循环次数约1000次,鲜有因电池安全造成人员伤亡,而储能电站的使用年限在15到25年,循环次数在6000到1万次,一度发生过因电池安全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
【编者按】每一次工业革命,最核心的变革无疑是动力的改变,从蒸汽机到电力时代皆是如此;储能,更是被称之为新的能源革命技术。广东省政府日前印发《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万亿元。当前,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积极谋划部署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南方日报、南方+正式启动“广东万亿储能产业调研”,传递粤企抢抓万亿新赛道的最新布局,敬请关注。
“逐浪万亿储能”相关报道
②难度堪比造电池,它何以坚持在废料里淘“金”
①为宝马造电池工厂,这家粤企向千亿目标迈进
【南方+记者】郜小平 【实习生】郭峻豪
【海报】吴颖岚 谭唯
【摄影】杨兴乐
【策划】郭小戈 程鹏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
【作者】 郜小平;杨兴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